桦加沙强度接近地球上限?回应来了
【桦加沙强度接近地球上限?回应来了】2025年9月23日,超强台风“桦加沙”裹挟着17级狂风直扑广东沿海,全省进入防风Ⅰ级应急响应状态。深圳、东莞、江门等地相继发布“五停”指令。然而,社交平台上关于“桦加沙强度接近地球上限”的传言迅速发酵,部分博主声称其最低中心气压达905百帕,甚至超过2014年登陆我国的“威马逊”(70米/秒),引发公众恐慌。对此,中央气象台与台风研究专家明确回应:“桦加沙”台风虽被认定为今年最强台风,但综合各项气象指标来看,其强度远未突破地球物理极限。根据气象部门对比分析,该台风预计登陆时的强度将与2018年席卷华南的“山竹”台风相当,但显著弱于2014年创下登陆强度纪录的“威马逊”台风。据中央气象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截至9月23日0时,“桦加沙”台风中心气压已降至920百帕,最大风速达58米/秒(相当于17级风力),其七级风圈半径扩展至340—48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也达到160—180公里的规模。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主任汤杰指出,从历史数据来看,台风中心气压低于900百帕的案例并不罕见。例如2013年横扫菲律宾的超强台风“海燕”,其最低气压曾达到895百帕;2016年登陆厦门的“莫兰蒂”台风,中心气压更是低至890百帕。相比之下,“桦加沙”的920百帕数据不仅未达历史极值,更与所谓“地球上限”的表述存在显著差距。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海平进一步解释称,台风强度受海洋温度、垂直风切变、高空辐散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但地球大气环境存在客观物理阈值。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台风中心气压的理论最低值约为870百帕,而“桦加沙”的实测数据与之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将单一台风强度与“地球上限”强行关联,既缺乏科学依据,也容易误导公众对灾害规模的认知,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尽管“桦加沙”被冠以“年度风王”称号,但综合评估其强度与潜在破坏力,仍低于历史极值水平。以登陆强度对比为例:2014年“威马逊”台风以70米/秒的惊人气速直扑海南文昌,中心气压低至895百帕,创下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登陆台风纪录;2018年“山竹”台风登陆广东江门时风速为48米/秒,中心气压945百帕;而预计于2025年登陆的“桦加沙”台风,其强度预估为14—16级(45—52米/秒),中心气压约930—940百帕,与“山竹”台风接近,但显著弱于“威马逊”。
汤杰特别强调,评估台风强度需综合考量风速、气压、风圈半径等多项指标。“桦加沙”虽具有较广的风圈范围(其8级风圈已覆盖广东全省),但其核心区强度并未突破历史纪录。此外,秋季台风强度增强属于常见气象现象,2022年“奥鹿”台风和2023年“小犬”台风均曾达到超强台风级别,“桦加沙”的强度水平在历史序列中并非孤例,公众无需过度解读其特殊性。
尽管专家已澄清谣言,但不实信息仍可能削弱公众对权威预警的信任。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国杰指出,“桦加沙”路径与2023年“苏拉”相似,存在多次登陆或突然西调的可能,需警惕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的极端强降水(23—24日局部特大暴雨)及风暴潮灾害。
王海平呼吁,公众应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实时路径与强度预报,避免被谣言误导。“台风防御需以科学数据为支撑,过度渲染‘最强灾害’不仅无助于防灾,反而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台风“桦加沙”的争议再次凸显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在社交媒体时代,未经核实的信息可能迅速扩散,对公共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气象部门与科研机构需加强科普力度,及时澄清谣言;公众也应提高媒介素养,以权威渠道信息为准,共同筑牢防灾减灾的防线。正如汤杰所言:“台风强度有极限,但谣言的破坏力没有上限。唯有理性与科学,才能守护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