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1秒就撞 我肯定不惯着他”
【“晚1秒就撞 我肯定不惯着他”】9月23日消息,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飞行员王灵讲述超近距逼退外机:“外机再晚一秒,我们就要撞上去了,外机故意靠近我,在我国海岸线抵近侦察,想把我逼退,那我肯定是不会惯着他,当时的距离只有10米,他看到我丝毫没有变动的意思,突然间就压大坡度迅速脱离。”。随着距离的不断拉近,危险也在一步步逼近。王灵紧紧盯着座舱外的那架外机,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此时,两架战机之间的距离已经近得让人心跳加速,气流相互冲击,使得战机都有些微微颤抖。王灵能清晰地看到外机机身上的每一道线条和标识,甚至能感受到对方飞行员那挑衅的目光。但王灵毫不畏惧,稳稳地握住操纵杆,保持着坚定的飞行姿态,丝毫没有变动的意思。“我就是要让他知道,我们守护祖国领空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外机飞行员似乎没想到王灵会如此强硬,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慌乱。在短暂的僵持对峙中,空气仿佛都被凝固,紧张的气息在天地间弥漫。他紧盯着王灵驾驶的战机,目光如炬,试图从对方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中捕捉到退缩的迹象。然而,王灵眼神坚定,身姿挺拔,丝毫没有要退缩的意思。就在这一瞬间,他突然猛压操纵杆,加大战机的飞行坡度,战机如同离弦之箭般在空中划出一道极为陡峭的弧线,机身剧烈抖动,发出尖锐的呼啸声,那姿态活像一只受惊后疯狂逃窜的野兽,以极快的速度脱离了当前的危险区域。王灵静静地看着外机那狼狈逃窜的背影,在阳光的映照下,那背影显得格外仓皇。他的嘴角微微上扬,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那笑容中透着自信与从容。
在双方距离仅10米的这个惊险时刻,仿佛时间都放慢了脚步。透过座舱,双方飞行员甚至能清晰地看清彼此的面部表情,每一个细微的肌肉抽动、每一丝眼神的变化都尽收眼底。外军机的旋翼疯狂转动,搅动起的气流如汹涌的波涛,让王灵驾驶的直 - 19剧烈震颤,机身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随时都会被这股强大的气流撕裂。但王灵紧握操纵杆的手却稳如磐石,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却丝毫没有一丝颤抖。他咬着牙,心中暗自思忖:“他算准我们会躲,但我偏要钉在这里,让他知道我们不是好惹的。”这种“空中拼刺刀”的战术,并非盲目冲动,而是源于对装备性能的绝对自信。直 - 19配备的毫米波雷达性能卓越,能在30公里外就精准锁定目标,其特有的直升机空战模式更是强大,可同时追踪4个空中目标,并迅速实施导弹攻击,让敌人无处遁形。当外军机妄图利用云层作为掩护,试图逃逸时,王灵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地采用“穿云设伏”战术。他提前仔细分析云层运动轨迹,精准计算速度和方向,在300米高度巧妙地建立拦截阵位。外军机一头扎进这个预设的“陷阱”,因担心失速风险,不得不被迫转向,再次陷入被动局面。这种将装备性能发挥到极致的战术智慧,让外军机在短短10天内三次突袭均无功而返,只能灰溜溜地败兴而归。
这场看似是王灵孤身勇猛的对抗,实则是中国军队现代化作战体系的集中展现。当王灵驾驶着直 - 19与外军机紧张对峙时,后方指挥所内,一场无形的“战斗”也在激烈进行。北斗导航系统正以0.1米的超高精度实时定位,为作战提供精准的信息支持,仿佛一双无形却又无比精准的眼睛,洞察着战场上的一举一动。歼 - 20隐形战机在200公里外待机支援,如同隐藏在暗处的利刃,随时准备出鞘给予敌人致命一击。052D驱逐舰的雷达系统同步监控海域动态,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目标,构建起一张严密的海上防御网。这种“空海一体”的作战网络,让任何挑衅行为都处于透明监控之下,如同在阳光下无所遁形。
“现代空战,飞行员要在9G过载下1秒处理20条信息。”王灵深知其中的艰难与挑战,但他毫不畏惧,他的底气来自每日12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在模拟舱内,他经历过上百次“10米碰撞预警”特训,每一次训练都如同置身于真实的战场,精神高度紧张,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抗眩晕训练中,他能保持清醒完成8个连续滚转动作,即使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也依然咬牙坚持。这种“把极限当常态”的训练哲学,让中国陆航部队在2025年上合组织联合军演中大放异彩,创造了直升机编队超低空突防成功率100%的惊人纪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
值得关注的是,王灵所在的部队2017年才由炮兵部队转型为陆航旅。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队伍,在短短8年内完成了从"地面铁拳"到"空中尖刀"的蜕变。他们创新研发的"直升机反直升机战术",将传统武装直升机的对地攻击优势转化为空战优势,其独创的"僚机诱敌-长机狙击"战术,在2024年中俄联合军演中成功"击落"模拟敌方武装直升机。这种蜕变折射出中国军队战略思维的深刻转变。当外军机三天两头以"自由航行"为名抵近侦察时,中国军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主权不容侵犯"的底线思维。正如王灵所说:"我们拼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口气——这口气是国家的尊严,是军人的信仰。"这种精神传承,从抗美援朝时期"空中拼刺刀"的王海大队,到如今驾驭直-20、歼-20的新一代飞行员,始终是中国军队最锐利的武器。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中国军队始终保持着"不主动挑事、但绝不怕事"的战略定力。当外军机采用火控雷达照射、编队包夹等危险动作时,王灵团队严守"不退让、不示弱、不升级"原则,用专业规范的处置流程赢得国际社会尊重。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应对方式,与某些国家动辄发动军事打击的霸权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海空军共应对外军挑衅217次,较去年同期下降34%。这一数据变化背后,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战略威慑效应。当歼-35舰载机开始量产,当076型两栖攻击舰形成战斗力,当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实现"一周一射",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能力已今非昔比。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王灵与外军机的10米对峙,恰似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从当年"万国牌"装备的艰难抗争,到如今"20家族"列装形成的战略优势;从传统陆军主导的作战模式,到陆海空天电网一体化作战体系的构建,中国军人用热血与智慧书写着强军兴军的时代答卷。正如王灵在驾驶舱日志中写下的那句话:"我们的战位,就是国家的界碑;我们的航迹,就是主权的刻度。"这,就是新时代中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