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居民窗上贴“麦”字:因为麦克风
【广东居民窗上贴“麦”字:因为麦克风】2025年9月23日,超强台风“桦加沙”裹挟着17级狂风直扑广东沿海,全省进入防风Ⅰ级应急响应状态。深圳、东莞、江门等地相继发布“五停”指令。据中央气象台最新消息,超强台风“桦加沙”已成为今年以来全球风王,将于24日凌晨至下午在广东汕尾至海南文昌一带沿海登陆,预计登陆强度最低也将是强台风级(14-16级)。23日消息,为应对台风天气,很多广东网友用胶带在窗户上贴“米”字,有的网友贴“麦”字,称“麦”克风。对此,深圳气象主播周禹表示,贴“麦”和“米”都有用,得拿特殊的胶带交叉贴,主要是防共振,用处很大。9月22日,多名居住在广东、澳门等地的居民家中“米”字玻璃已就位。他们向记者讲述了他们抗击“桦加沙”所做的准备,包括储存物资、贴窗户做好防护、找好停车位等。来自深圳的网友分享了她为这次台风做的准备,包括囤食物和水、加固对外通道、提前给充电宝手机电脑等充满电等。momo表示,这是她当年抗击台风“山竹”的成功经验,这次再拿出来应对“桦加沙”。此外,很多人在社交平台晒“贴窗户”成果,多为米字型,有的还贴一圈。澳门网友展示的贴窗获赞,还展示物资清单。22日,一在汕头自驾游的游客提前找好地下停车场躲避。受“桦加沙”的强势影响,华南沿海地区迎来强风暴雨天气,深圳和珠海两大机场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为确保旅客安全,已暂停所有进出港航班运营。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多家航空公司紧急发布客票退改签处置方案,为受影响旅客提供灵活的改签或全额退款服务。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称,其已于22日下午顺利办理了23日原定从上海飞往深圳的机票退票手续。
要知道,本次“桦加沙”比2018年的超强台风“山竹”还要来势汹汹。2018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裹挟着16级阵风直扑深圳,这场被气象部门定义为“二十年来影响深圳最强台风”的灾害,在24小时内将城市推向了生存极限。深圳湾大桥钢索震颤的轰鸣声中,这座滨海都市的防灾体系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山竹”在菲律宾吕宋岛削减强度后,进入南海后迅速重组环流,最终以强台风级在台山登陆。其12级以上阵风持续13小时,最大阵风达52.7米/秒,相当于每平方米承受270公斤的冲击力。深圳湾公园的椰子树被连根拔起,盐田国际码头2000吨级集装箱如积木般倾倒,金色海岸码头浮桥断裂的巨响惊醒了整座城市。全市电力系统遭受重创,493条供电线路中断,15万户居民陷入黑暗;84个小区停水,4个片区供气中断,146个通信基站瘫痪。地铁7条线路全线停运,广深高速桥下积水达0.4米,300余辆车被迫绕行。
更严峻的是,坪山坑梓街道出现80余处内涝,海水倒灌导致15处区域变成泽国,罗湖笋岗片区因排水管网管径不足陷入持续积水。面对灾害,深圳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出动巡查人员3.9万人次,转移安置160.1万人。在南澳办事处全辖区停电的危急时刻,应急部门动用“龙吸水”排水车,以每小时5000立方米的效率抢排积水。平安产险开创“警保联动”模式,4小时内完成6.9万元全损车赔付,创下行业纪录。
“桦加沙”强度为什么如此之高?王海平解释,首先是进入秋季以后,海洋受到整个夏季的持续加热,海温比较高。另外,风速和风向随高度发生变化的现象较弱,有利于台风的维持和加强。还有来自西南季风和副高南侧气流的水汽大量输送。王海平还提到,秋季台风后期会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加剧暖湿空气的抬升,容易导致极端降水。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表示,9、10月份的秋季出现超强台风的概率很大,除了即将到来的“桦加沙”,去年的“摩羯”、2013年的台风“海燕”,都是秋季超强台风的代表。因为这个时间南部的海温较高、水汽充足,又处在副热带高压的边缘,为产生强台风提供了条件。
贴“麦”字与贴“米”字背后所反映的,是科学防灾知识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人心。深圳气象主播周禹明确表示,贴“麦”和“米”都有用,关键在于用特殊胶带交叉贴,目的是防共振。这一科学原理的普及,让民众在应对台风时有了明确的行动指南。过去,一些居民在面对台风时可能因缺乏科学知识而采取一些无效甚至有害的防范措施。如今,通过气象部门的宣传、媒体的传播以及社区的科普活动,科学防灾知识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角落。广东居民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些知识,在窗户上贴出“麦”字或“米”字,正是科学防灾意识提高的有力证明。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台风对居民财产的损害,更能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一现象也体现了政府与社会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协同合作成效显著。政府在台风来临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下达“五停”指令等,为防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组织支持。而社会各界,包括媒体、社区、志愿者等,也积极参与到防灾知识的宣传普及中,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防范的良好局面。广东居民贴“麦”字这一行为,正是这种协同合作成果的直观展现。民众在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并运用科学防灾知识,将防范措施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