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学生连续上3周夜班后猝死
【大二学生连续上3周夜班后猝死】2025年9月23日,湖北鄂州一则消息刺痛社会神经: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岁大二学生小翔(化名)在连续三周夜班后,于家中突发心脏性猝死。这枚沾满仓库灰尘的工牌,不仅是一个年轻生命的墓志铭,更撕开了校企合作实习中劳动权益保护的巨大黑洞。当企业以"自愿加班"为名行压榨之实,当学校将实习异化为就业率工具,当监管对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这场悲剧早已超越个体不幸,成为时代无法回避的拷问。根据家属提供的排班记录,小翔自2025年8月25日起在某物流企业实习,8月排班26天仅休息5天,9月排班26天仅休息4天。夜班时间跨度惊人:7月与9月为每日22:00至次日7:00,8月则为凌晨1:00至13:00。在40℃高温的仓库内,他需持续搬运重达数十公斤的包裹,日均工作时长超9小时。9月13日下班后,小翔出现呼吸急促症状,送医抢救无效离世,死亡证明上"心脏性猝死"的结论,为这场持续20天的超负荷劳动写下残酷注脚。这并非孤例。2023年11月,河南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昊在连续5晚通宵直播后猝死,涉事公司同样以"合作协议"否认劳动关系;2025年6月,郑州一名20岁男生连续熬夜玩游戏后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杭州19岁外卖员在连续熬夜追剧后心跳骤停。临床数据显示,25-45岁青壮年因熬夜导致的猝死案例正以每年17%的速度递增,而具有冠心病家族史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群体风险更高。
"孩子入职体检时各项指标正常,医生都说他身体结实。"母亲含泪回忆,小翔曾多次在电话中诉苦:"妈,我腿都站麻了,仓库里热得喘不过气。"但面对"实习评价影响毕业"的隐忧,他选择默默承受。这种系统性压迫下,年轻人的健康沦为最廉价的消耗品。
涉事物流企业以6900元月薪吸引学生,却通过超长工时压榨劳动力成本。其辩称"夜班属行业特性,加班均属自愿",并出示排班表显示"每月保证4-6天休息"。但小翔同学证实,业务高峰期"请假会被主管暗示影响转正",企业更以"合作协议"规避责任,强调与实习生仅为"劳务关系",拒绝承担工伤赔偿。这种"用青春换明天"的资本逻辑,在直播、外卖、物流等行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尽管签订了三方协议,但小翔实际到岗时间比协议约定的9月30日提前近三个月。校方虽成立工作专班,却坚称"未收到学生疲劳反馈",与家属说法截然相反。更讽刺的是,该校2024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实习学生平均薪资达6500元,远超同类院校——这些光鲜数据背后,是多少个"小翔"在透支生命?现行《劳动法》未明确将实习生纳入保护范围,导致企业常以"非劳动关系"为由逃避责任。鄂城区西山街道综治中心调解人员表示,调查结果尚未明确,暂无法断定长期上夜班与死亡的因果关系。警方虽介入调查提前上岗责任归属,但制度性漏洞让追责陷入僵局。这种"运动式监管"与"选择性执法",进一步助长了企业的侥幸心理。
长期夜班会打破人体生理节律,导致褪黑素分泌不足、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小翔的案例中,其心脏在夜间本应进入修复期,却因持续搬运重物而超负荷运转,最终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医学研究证实,熬夜会使神经内分泌紊乱,加速斑块形成,对年轻群体的危害远超老年人。
企业将"自愿加班"包装成奋斗文化,用"6900元月薪""转正机会"等话术诱导学生透支健康。而学校则通过实习学分、毕业评价等制度设计,将学生推向企业。这种"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博弈中,资本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正如劳动法专家王明所言:"当奋斗文化变成剥削借口,当学校沦为血汗工厂的帮凶,个体的悲剧便成为必然。"
猝死事件的善后成本最终由家庭承担:小翔母亲在社交媒体写道:"孩子走后,他的工牌还挂在床头,上面沾着仓库的灰尘。"而企业仅需支付少量抚慰金,学校则以"人道主义关怀"淡化责任。这种"利润私有化、成本社会化"的模式,正在吞噬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
需严格遵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严禁安排学生加班和夜班,建立健康监测机制,为夜班员工提供心脑血管定期检查。参考德国"双元制"实习模式,企业应承担学生培训成本而非劳动力成本,将实习定位为人才培养环节而非盈利工具。
应完善实习跟踪制度,通过定期走访、匿名问卷等方式掌握学生动态,建立"疲劳反馈-企业整改-监管介入"的闭环机制。可借鉴加拿大高校做法,要求合作企业提交《学生健康保障方案》,并缴纳一定数额的实习安全保证金。
政府需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实习生权益保护条款,将超时加班、高温作业等纳入工伤认定范围;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备案制,对工时超标、安全措施不到位的企业实施动态监管和黑名单制度。可参考日本《劳动安全卫生法》,赋予实习生集体谈判权,允许其通过工会与企业协商工作条件。
需破除"年轻就是资本"的迷思,通过媒体宣传、校园讲座等方式普及熬夜危害。企业应摒弃"996"畸形文化,建立基于效率而非工时的考核体系。正如杭州某互联网公司推行的"强制下班制度"所示,尊重劳动法、保障员工健康,反而能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小翔的悲剧为全社会敲响警钟:没有任何成就值得以心脏的健康为代价。当我们在深夜刷着手机感叹"年轻人不易"时,更需反思:是谁在制造这种不易?又是谁在纵容这种不易?唯有重构企业、学校、政府、社会的责任链条,才能让青春不再被系统性冷漠吞噬,让每个年轻生命都能在阳光下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