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加沙强度接近地球上限?回应来了
【桦加沙强度接近地球上限?回应来了】9月23日,超强台风“桦加沙”裹挟着17级狂风直扑广东沿海,全省进入防风Ⅰ级应急响应状态。深圳、东莞、江门等地相继发布“五停”指令,珠江口海域掀起滔天巨浪,广州塔在疾风中若隐若现。然而,这场自然力量的狂暴展示,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台风强度极限”的激烈争论——部分博主宣称“桦加沙最低中心气压达905百帕,强度接近地球所能产生的上限”,甚至将其与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相提并论,引发公众恐慌。9月22日晚,自媒体账号“空警世界”发布微博称:“广东或遭遇人类最大的台风灾害,五级超强台风‘桦加沙’达到新的峰值强度,最低中心气压为905MBAR(百帕),这一强度已接近地球所能产生的上限。”该言论迅速在社交平台发酵,#台风强度地球上限#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次。部分网友将“桦加沙”与2014年登陆海南文昌的“威马逊”对比,后者以70米/秒风速、890百帕气压创下我国登陆台风强度纪录。然而,中央气象台实时监测数据却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截至9月23日0时,“桦加沙”中心气压为920百帕,最大风速58米/秒(17级),七级风圈半径340-48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160-180公里。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主任汤杰指出:“历史上有台风中心气压低于900百帕的记录,例如2013年‘海燕’达895百帕,2016年‘莫兰蒂’为890百帕。‘桦加沙’的920百帕数据不仅未达历史极值,更与‘地球上限’的表述相去甚远。”面对谣言,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海平在23日上午的媒体通气会上明确回应:“‘桦加沙’虽为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但其登陆强度预计与2018年‘山竹’相当(48米/秒,945百帕),远不及‘威马逊’的70米/秒、890百帕。”他进一步解释,台风强度受海温、风切变、高空辐散等多因素影响,但地球大气环境存在物理阈值,“将单一台风强度与‘地球上限’挂钩,既缺乏科学依据,也容易误导公众对灾害规模的认知”。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国杰则从路径角度警示风险:“‘桦加沙’路径与2023年‘苏拉’相似,存在多次登陆或突然西调的可能,需警惕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的极端强降水(23-24日局部特大暴雨)及风暴潮灾害。”他强调,防御台风应以实时数据为支撑,过度渲染“最强灾害”无助于防灾,反而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追溯谣言源头,账号“空警世界”并非气象专业机构,其过往内容多次涉及军事、灾害领域的夸张解读。此次“905百帕”数据来源不明,却因契合部分网友对“末日灾害”的想象而迅速传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指出:“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强台风呈现增多趋势,但‘桦加沙’的强度在历史序列中并非孤例。2022年‘奥鹿’、2023年‘小犬’均曾达到超强台风级别,秋季台风强度增强属常见现象。”
这场谣言风波也暴露出公众科学素养的短板。新浪财经调查显示,63%的受访者表示“无法判断台风强度数据真实性”,仅28%的人会主动查阅气象部门官方信息。汤杰直言:“台风强度有极限,但谣言的破坏力没有上限。唯有理性与科学,才能守护生命安全。”
尽管谣言被击破,但“桦加沙”的威胁真实存在。截至23日12时,广东已转移安置群众87.6万人,关闭景区287个,停运列车3200余列。在珠海情侣路,海浪冲击堤岸溅起数米高水花,市政工人用沙袋加固沿海商铺;在湛江东海岛,渔民李建国将渔船拖上岸后,又返回检查固定绳索:“钱可以再赚,命只有一条。”
叮咚买菜在广东地区的备货量较日常提升50%,重点覆盖蔬菜、水果、肉蛋奶等民生商品;美团外卖启动“无接触配送”,在深圳、广州等城市设置2000余个应急物资存放点。这些行动印证了广东省应急管理厅负责人的承诺:“防御台风不是简单的物资储备竞赛,而是要构建覆盖‘预防-响应-恢复’全链条的韧性体系。”
“桦加沙”争议再次凸显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在社交媒体时代,未经核实的信息可能以病毒式传播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气象部门与科研机构需加强科普力度,及时澄清谣言;公众也应提高媒介素养,以权威渠道信息为准。正如王海平所言:“台风预警的每一组数据,都是科学家与自然博弈的结晶。尊重科学,就是尊重生命。”当“桦加沙”的狂风逐渐平息,这场谣言与真相的较量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防灾经验的积累,更是一堂生动的科学素养课——在自然灾害面前,理性与团结永远是最强大的防御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