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友被毒蛇咬伤 女子第一时间拍照
【男友被毒蛇咬伤 女子第一时间拍照】2025年9月13日晚7时30分,重庆巫山县福田镇发生惊险一幕:32岁的欧先生与女友陈女士饭后在公路边散步时,右脚突然被一条小指粗、筷子长的毒蛇咬穿夹板拖鞋。剧痛袭来的瞬间,欧先生本能地蜷缩身体,而身旁的陈女士却以近乎“条件反射”般的冷静,在10分钟内完成一系列急救操作——拍蛇、清洗伤口、联系医院、报警备速……这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时速,最终以“半小时送医注射抗蛇毒血清”的完美结局,让全网为这对情侣捏了一把汗,更对陈女士的“教科书级”急救能力拍手叫绝。
事发当晚,欧先生穿着轻便的夹板拖鞋与女友漫步在镇边公路。夏秋交替的重庆山区,潮湿闷热的气候让毒蛇活动愈发频繁,但这对常年在城市生活的情侣并未察觉危险。“他突然喊‘脚疼’,我打开手电筒一看,一条黑黄相间的小蛇正死死咬住他的脚趾,拖鞋都被咬穿了!”陈女士回忆道。这条长约30厘米的原矛头蝮蛇(经后续专家确认),是重庆地区毒性最强的蛇类之一,其血液毒素可引发伤口剧烈肿胀、凝血功能障碍,若未及时救治,死亡率高达20%。
欧先生当场痛得冷汗直流,右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肿胀发紫。“我当时腿都软了,脑子里全是‘完了,要截肢’的念头。”他坦言。然而,陈女士的冷静却如定海神针般稳住了局面——她迅速掏出手机,对着毒蛇连拍数张清晰照片,随后用矿泉水简单冲洗伤口,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将蛇的照片同步发送给接线医生。
陈女士的急救操作堪称“分秒必争”:
她深知毒蛇种类是救治关键,在蛇受惊逃窜前,用手机拍下其头部三角形状、体表黑黄斑纹等特征,为医生辨认提供关键依据。拒绝民间“用嘴吸毒”“捆扎伤口”等错误方法,仅用清水冲洗表面毒液,避免毒素加速扩散。120医生将照片转发至“全国蛇伤救治专家群”,5分钟内确认毒蛇种类为原矛头蝮,并锁定巫山县人民医院存有抗蝮蛇毒血清。考虑到救护车往返需1小时,陈女士果断联系哥哥驾车送医。为避免高速超速,她提前拨打12122向交警报备,最终仅用28分钟便抵达医院。
“患者送来时,右脚肿胀已蔓延至小腿,若再晚半小时,毒素可能侵入血液循环,引发多器官衰竭。”巫山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明表示。医院立即为欧先生注射2支抗蝮蛇毒血清,并辅以消肿、抗感染治疗。3天后,欧先生右脚肿胀消退,已能下地行走。“医生说我女友救了命,没有她的冷静,我可能撑不到医院。”他感慨道。
事件经陈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布后,迅速登上百度、微博热搜榜,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网友纷纷留言:“这女友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吧!”“被咬穿拖鞋?这蛇牙得有多毒!”“关键时刻,知识真的能救命!”更有医学博主点评:“陈女士的操作完美符合《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拍照取证、避免捆扎、就近注射抗蛇毒血清,堪称民间急救典范!”
面对赞誉,陈女士却谦虚表示:“我只是记住了以前刷到的科普视频。”她透露,自己曾关注过“医路向前巍子”“急诊科石医生”等账号的蛇伤急救内容,没想到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以前觉得这些知识离生活很远,现在才知道,多学一点,真的能改变命运。”她说。
据巫山县疾控中心统计,9月以来,全县已报告毒蛇咬伤病例17例,较去年同期增加40%。重庆动物园两栖爬行类专家王伟指出:“原矛头蝮蛇昼伏夜出,常栖息于公路边、田埂草丛中,其毒牙可穿透2厘米厚的橡胶鞋底。”他提醒市民:
防蛇:夜间散步避免穿拖鞋,尽量走硬化道路,避免踏入草丛;
急救:若被咬伤,立即用手机拍摄蛇体特征(切勿追捕),用清水冲洗伤口,禁用酒精、碘酒消毒;
就医:优先选择有抗蛇毒血清的医院,重庆地区主要储备医院包括巫山县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
“陈女士的案例证明,普通人在接受科学培训后,完全能成为‘第一响应者’。”中国红十字会急救培训导师刘芳强调,“我们呼吁更多人学习急救知识,因为每一次冷静应对,都可能挽救一条生命。”
如今,欧先生已康复出院,但那晚的惊魂记忆仍刻在两人心中。“以前总觉得‘生死与共’是电视剧里的情节,现在才明白,真正的爱情是危难时刻的并肩作战。”陈女士说。而欧先生则悄悄订制了一枚戒指,准备在国庆节向女友求婚——“她不仅是我的爱人,更是我的救命恩人。”
这场意外,让一对普通情侣成为全网焦点,更让“急救知识普及”的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我们无法预知危险何时降临,但至少可以像陈女士一样,用知识武装自己,让爱成为最坚实的护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