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布紧急动员令
【广东发布紧急动员令】9月2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紧急动员令,全省进入防风Ⅰ级应急响应状态,以应对即将以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级正面登陆的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这场被气象部门定义为“强度强、移速快、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大”的台风,叠加此前台风“米娜”袭击导致的土壤含水量饱和,使广东面临“灾上加灾”的严峻考验。根据气象预报,9月23日至25日,广东沿海海面将出现10—16级大风、阵风17级以上,中南部市县将遭遇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值得注意的是,广东部分地区土壤含水量已接近饱和,承灾能力显著减弱。这种“双台风叠加效应”使防御形势远超单一台风影响——2018年台风“山竹”登陆时,广东尚未经历前序台风侵袭,而此次“桦加沙”的威胁更甚。动员令明确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驻粤部队、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干部群众需立即行动,落实“县领导联系镇、镇领导联系村、村干部联系户”制度,确保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机制(即一名村干部、一名党员、一名民警、一名医生包联一户)全覆盖。受台风直接影响地区果断采取“五停”措施——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并实施“人不出门、车不上路”的严格管控。在珠海,政府通过短信、微博、高音喇叭等渠道滚动发布预警,开放全部避险场所。广州、深圳等地则对桥梁隧道、高边坡、地下空间等重点部位展开24小时巡查,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牌、脚手架。这种“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审慎态度,正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
气象部门通过加密会商,滚动发布台风、暴雨、风暴潮等预测预报,并创新实施“分镇短临预警”机制。例如,在阳江、湛江等沿海城市,气象雷达实现每6分钟更新一次数据,结合AI算法模型,可提前1小时精准预测局部强降雨区域。与此同时,直达基层责任人的“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有叫应、有行动、有核实”,形成“监测-预警-响应-反馈”的完整闭环。
在物资保障方面,全省预置抢险救援队伍3.2万人、冲锋舟1500艘、卫星电话2000部,并提前向粤西地区调配500万份应急食品。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启动Ⅰ级响应预案,对主桥进行封闭管理,珠海公路口岸暂停出境通关服务,彰显出跨区域协同防御的高效性。
在防御一线,基层党组织成为中流砥柱。茂名电白区博贺镇党员突击队连夜转移渔船280艘,确保“船进港、人上岸”;汕头南澳县社区网格员逐户排查独居老人,提前将其安置到避险中心。这些场景与2025年6月怀集县抗洪抢险中的“党员背老人转移”画面形成呼应,印证了“关键时刻党员先上”的承诺。
广东此次应对“桦加沙”的实践,为超大城市群防灾减灾提供了新范式。从2016年台风“妮妲”期间的“三停”措施,到如今“五停”机制与科技预警的深度融合,防御体系不断迭代升级。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韧性”的提升——当政府动员令与市民自发储备物资、企业主动停业避险、志愿者参与社区排查形成合力时,灾害防御已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共治”。正如动员令中所言:“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场与台风的赛跑,不仅检验着城市治理能力,更丈量着社会文明的温度。当狂风暴雨过后,广东必将以更坚韧的姿态,续写“平安之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