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会五常仅美国未承认巴勒斯坦国
【安理会五常仅美国未承认巴勒斯坦国】2025年9月23日 纽约联合国总部——在法国与沙特共同主办的“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上,法国总统马克龙于23日凌晨正式宣布法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呼吁国际社会推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在和平与安全中比邻而居”。此举标志着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仅剩美国未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截至目前,全球193个联合国会员国中已有152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国际社会对“两国方案”的支持达到新高度。马克龙在发言中强调,法国承认巴勒斯坦国是“维护‘两国方案’的最后努力”,并设定前提条件:需以“所有人质获释且停火协议达成”为前提。法国将在条件满足后于巴勒斯坦设立大使馆。这一表态与卢森堡首相弗里登的立场形成呼应——后者明确表示,卢森堡的决定“针对内塔尼亚胡政府的行动,而非以色列本身”。除法国外,比利时、摩纳哥、卢森堡、马耳他、安道尔等国在会议期间同步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此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已于21日发表类似声明。其中,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提出“有条件承认”框架,要求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与哈马斯达成权力共享协议;英国则延续“哈马斯退出加沙”的立场,但未明确时间表。
作为安理会五常中唯一未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美国的立场源于多重战略考量:
对以坚定支持: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美国累计向以提供超1400亿美元军事援助,并将以色列视为中东“民主堡垒”。2025年,美国仍每年向以输送38亿美元军援,并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动用否决权阻挠涉巴决议。
内部政治分歧疑虑:美国长期以“巴勒斯坦政府不统一”为由拒绝承认。当前,加沙地带由哈马斯实际控制,约旦河西岸由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理,双方矛盾尖锐。2024年4月,美国曾以“巴不具备治国能力”为由,一票否决安理会“建议接纳巴勒斯坦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草案。
谈判主导权争夺:美国担忧承认巴勒斯坦国将削弱其在巴以问题上的调解角色。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曾将驻以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并承认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定居点的“合法性”,此举被国际社会批评为“抛弃巴勒斯坦权益”。
面对国际承认潮,以色列采取双重策略。首先,外交施压,以色列外交部22日声明称,承认巴勒斯坦国是“对恐怖主义的奖励”,并指责法国等国“忽视哈马斯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内塔尼亚胡政府多次表示,巴勒斯坦建国需以“以色列安全需求”为前提,包括解散哈马斯、承认以色列犹太国家属性等。其次,军事封锁升级:以色列持续对加沙地带实施海上和陆地封锁,并拦截国际援助船队。9月22日,由44国成员组成的“全球坚韧船队”试图突破封锁运送物资,以军在公海拦截并拖拽“马德琳”号援助船至以色列港口,逮捕12名乘员。自2007年哈马斯控制加沙以来,以色列已发动五次大规模军事行动,造成超4万巴勒斯坦人死亡。
尽管获得国际广泛承认,巴勒斯坦仍面临主权困境:
联合国地位受限:巴勒斯坦自2012年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但无法在安理会投票或加入国际组织。2024年安理会投票中,12国赞成、2国弃权,仅因美国否决未能成为正式会员国。
领土持续萎缩: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扩建定居点的速度较2020年增长40%,目前定居点人口超70万,直接侵蚀巴勒斯坦建国基础。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曾批评:“有关国家默许定居点扩张,却质疑巴勒斯坦执政能力,这是强盗逻辑。”
当前,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态度呈现明显分化:支持派:中国、俄罗斯、阿拉伯国家联盟等持续推动“两国方案”,要求以色列停止定居点建设并解除封锁。2025年,中国向加沙提供1.2亿美元人道主义援助,并主导建立“中东和平基金”。摇摆派:欧洲国家态度微妙。德国、荷兰等国虽未承认巴勒斯坦国,但呼吁以色列“停止扩建定居点”;西班牙、爱尔兰等国则因国内左翼势力压力,加速承认进程。反对派:美国、以色列及部分太平洋岛国坚持“谈判优先”立场,但未能提出具体时间表。
分析人士指出,巴勒斯坦建国仍需跨越三重门槛:
内部统一:法塔赫与哈马斯需达成权力分配协议,建立联合政府。
美国政策转向:若民主党在2026年中期选举中重掌国会,可能推动承认巴勒斯坦国法案,但面临共和党强烈抵制。
以色列安全承诺:以方需接受1967年边界为基础的领土方案,并放弃对东耶路撒冷的主权主张。
正如马克龙所言:“历史不会原谅我们错过和平的机会。”在国际承认潮涌动下,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已进入关键窗口期,而美国的孤立立场能否松动,将成为影响中东格局的核心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