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粪“围村”成养殖大县最头疼的事
【牛粪“围村”成养殖大县最头疼的事】2025年上半年,我国肉牛出栏量历史性突破2200万头大关,同比增长2.9%,这一数字背后是我国肉牛养殖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然而,在这组令人振奋的数据背后,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正悄然浮现——牛粪"围村"现象在养殖大县普遍存在,成为制约农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在东北等肉牛养殖密集地区,村屯路边、壕沟、林带、农田、荒地沦为畜禽粪污的"天然倾倒场",大量未经处理的牛粪堆积如山,不仅散发出刺鼻气味影响村民生活质量,更通过污水渗透严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系统。当肉牛养殖规模扩张的速度超越了农村环境承载能力与粪污处理能力的提升步伐,这场"牛粪危机"已然成为我国养殖大县必须直面并解决的关键课题。走进我国主要的肉牛养殖大县,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正在上演。在某肉牛饲养量高达70万头的养殖大县,大量牛粪毫无遮拦地堆放在村路两边、田间地头,形成了一道道"黑色风景线"。当地村民苦不堪言地表示:"一到夏天味道大得熏人,窗户都不敢开,可也没办法,牛粪没地方处理。"这种状况并非个例,另一个养殖大县同样面临着牛粪与生活垃圾混杂堆放在偏僻村路的困境,行人至此往往无处落脚,而粪污距离村民房屋仅百米左右的"零距离接触",更是将环境污染直接带入了居民生活空间。
东北地区的情况尤为严峻,由于肉牛主要养殖在农民庭院中,缺乏集中处理设施,壕沟、林带、农田、荒地等公共空间成为了粪污的"天然收纳所"。一位养殖户无奈地算了一笔账:"一头牛一年可产生五六吨粪污,我们村近2000头肉牛,每年就是数千吨牛粪,处理这些牛粪成了我们'最头疼的事'。"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随意堆放的牛粪未经任何处理,污水直接渗透至地下,不仅污染了宝贵的地下水资源,还通过夏季高温加速发酵产生的恶臭气体,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未经处理的畜禽粪污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村民患病几率显著增加,特别是老人和儿童等免疫力较弱群体首当其冲。更为深远的影响是,粪污中的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累积,最终威胁到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居民健康。当曾经清澈的水塘因粪污污染变得浑浊不堪,养鱼产业遭受毁灭性打击,村民失去重要经济来源的同时,农村的生态平衡也遭到了不可逆的破坏。
牛粪"围村"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农村畜禽粪污处理体系建设的滞后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村缺乏有效的回收利用渠道。随着肉牛养殖规模的快速扩张,一个饲养近2000头肉牛的村庄年产生粪污量可达数千吨,但与之配套的处理能力却远远不足。一些村干部坦言:"上级部门要求村里清理牛粪,还不定期检查,然而由于缺少利用出口,村里只能想办法应付。"这种"有要求无出路"的困境,导致许多村庄的粪污收集点形同虚设——看似设施齐全,实则收集量极少,最终粪污仍被随意倾倒在不易发现的角落。
深入分析发现,县域畜禽粪污"收储运"体系运转不力是关键症结所在。以有机肥厂为例,某地企业积压2万多吨有机肥,2025年以来销量骤减,销路不畅导致企业缺乏收集动力,整个收集链条因此断裂。与此同时,虽然畜禽粪污堆沤发酵还田技术成熟且效益显著,但前期投入大、技术要求高,乡村积极性普遍较低。种粮大户老潘、老常等人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们虽然认识到粪肥还田的长远价值,却因投入成本高而望而却步,村民也普遍认为投入产出比不划算,不愿进行相关投入。
政策执行层面同样存在诸多挑战。尽管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均出台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政策措施,但实际效果与预期仍有差距。一些地方的政策停留在文件层面,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和配套支持;另一些地方则存在监管不到位、执法力度不足的问题,导致粪污随意倾倒行为屡禁不止。更值得关注的是,基层环保干部反映的"堆沤点建设标准过高"问题——现有环保要求往往要求地面硬化等高成本投入,而实际上只要远离居住区、做好基础防渗措施,就能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达到基本环保要求,这种"一刀切"的政策设计无形中提高了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门槛。
面对日益严峻的牛粪"围村"问题,必须采取系统性思维,从政策引导、体系建设、技术创新和意识提升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机制。
政策层面的优化完善是首要任务。 政府应当出台更加精准有力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村屯粪污堆沤点建设、粪肥发酵与还田等关键环节,给予乡镇和养殖户实实在在的资金补贴和技术指导,有效降低粪污处理成本。黑龙江省嫩江市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市不仅出台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专项文件,还制定了《关于畜禽养殖散养户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广以粪污堆沤发酵还田利用为主、粪污与作物秸秆搭配处理为辅的就近还田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同时,应当简化环保设施建设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要求,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降低粪污处理设施的建设门槛和成本。
建立健全高效的县域畜禽粪污"收储运"体系是关键环节。 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有机肥厂与养殖大县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粪污收购协议等方式,保障粪污的收集和运输渠道畅通。河北省枣强县的成功实践表明,通过实施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对规模养殖场进行设施升级改造,可以显著提高粪污处理能力和收储运效率——该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已达到85%以上,这一数字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对于散养户集中的区域,可以探索建立"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分级处理模式,通过规模化运作降低单位处理成本。
技术创新与模式推广需要持续加强。 畜禽粪污堆沤发酵还田技术经过多年实践验证,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如种粮大户老常的计算显示:每公顷土地实施25立方米粪肥还田,可减少化肥使用600斤,节约成本1100元,同时玉米增产1000多斤,综合效益增加超过1000元。这样的数据极具说服力,但需要通过更广泛的宣传教育和示范推广让广大农户真正理解和接受。基层环保干部指出,只要科学规划堆沤点位置(远离居住区)、做好基础防渗(如铺设防漏水地膜),即使不进行昂贵的地面硬化,也能基本达到环保要求。各地应当因地制宜,推广这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处理方式,而不是简单套用城市或工业环保的高标准。
意识提升与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同样不可或缺。 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村民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认识和积极性至关重要。应当向村民普及粪污还田的多重好处——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建立示范基地让村民亲眼见证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实际成效,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具说服力。同时,应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养殖户与种植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粪污的就地消纳和资源化利用。辽宁省部分地区探索建立的"养殖—粪污处理—种植"循环农业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畜禽粪污污染问题,还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模式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审视牛粪"围村"问题,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这既是养殖大县发展过程中必须跨越的生态治理难关,也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契机。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完善收储运体系、提高资源化利用积极性、加强监管执法和推动种养结合等综合措施,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打破牛粪"围村"的困局,实现养殖大县的生态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当农村重新焕发出清新美丽的生机与活力,当养殖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更是一个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缩影。解决牛粪"围村"问题,不仅关乎当下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更关乎我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未来路径,需要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每一位村民的共同努力与智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