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引热议!3×8还是8×3?80后90后家长吵翻了 顺序竟是重点?从“结果导向”到“意义优先”!!
创始人
2025-09-23 10:04:40
0

  3×8还是8×3?80后90后家长吵翻了

  【3×8还是8×3?80后90后家长吵翻了】近日,一道看似简单的二年级数学题——“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列式是3×8还是8×3?”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孩子写下的“3×8”被老师判错,理由是“应列式为每份数×份数=总数(即8×3)”。这一评判瞬间点燃了家长圈,尤其是80后、90后家长们,围绕“乘法算式顺序是否重要”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场看似围绕一道简单数学题"3×8与8×3该用哪种列式"的争议,实则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教育理念的时代变迁、代际认知的深层差异,以及当代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面临的复杂困惑。当数字时代的浪潮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一道乘法算式竟成为观察中国基础教育转型的微观切口。在许多80后、90后的集体记忆中,乘法算式的顺序从未构成学习障碍。彼时的教学场景里,无论是"3×8"还是"8×3",只要最终答案锁定24,红笔便会在试卷上爽快地画下满分符号。这种"结果至上"的评价标准,有着坚实的数学理论支撑——乘法交换律(a×b=b×a)早已从逻辑上证明了两者的等价性。正如杭州90后家长闫先生在辅导作业时感慨:"我们小时候学的是实用主义数学,3只5两的梭子蟹和5只3两的总重一样,谁会在意怎么列算式?考试只认答案对错。"这种思维定式,在2025年新教材实施前,始终主导着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

  转机出现在2025年秋季学期。随着新版数学教材全面推行,杭州、福州等地多所小学的数学教师不约而同地感受到教学要求的显著变化。当学生面对"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这类具象化问题时,教师们开始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列式为"8×3"(每份数×份数),而非传统认知中的"3×8"(份数×每份数)。这种转变并非空穴来风,杭州拱墅区资深教师包老师解释道:"新教材强调通过算式与情境的精准对应,帮助学生建立'量×份数'的认知框架。比如'8个水果'是具体可感的每份量,'3个盘子'则是抽象的份数概念,这种对应关系能为后续学习倍数、除法乃至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这种教学理念的革新,在课堂实践中引发了微妙变化。包老师以二年级教学为例:"当孩子刚接触乘法时,如果直接灌输'交换律结果相同',他们可能无法真正理解乘法的本质意义。现在的教学更注重'为什么这样列式'的思维过程,比如同样是24个水果,'8×3'严格对应每盘8个、共3盘的情境,而'3×8'若脱离具体语境,就可能被误解为3个盘子每盘数量不等的组合方式。"这种对算式情境化的强调,标志着数学教学从抽象符号向具象认知的回归。

  争议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迅速分化为两大阵营,而分水岭恰好与家长的年龄层形成奇妙对应。支持"顺序严谨"的家长群体(多为70后及部分80初)认为,数学的本质不仅是计算工具,更是逻辑思维的训练场。70后家长李女士回忆道:"我们小时候学算术,老师会明确区分'乘数'和'被乘数',就像'除数'和'被除数'有固定角色一样。列式顺序反映的是问题分析过程,如果从小不培养这种严谨性,未来学习物理、化学等需要精确建模的学科时,孩子可能会吃大亏。"在他们看来,新教材的要求并非教条主义,而是回归数学教育的本质——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孩子建立"量与关系"的直观认知。以梭子蟹的例子来说,虽然3只5两和5只3两的总重相同,但前者代表高端精品路线,后者则是大众批量采购,这种差异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影响消费决策,而算式的顺序正是这种逻辑差异的数学表达。

  反对“过度强调顺序”的家长(多为90后及部分80后)认为教育应平衡规则与灵活性。90后陈先生称孩子做题要揣摩“隐藏意图”,质疑乘法交换律限制表达方式。这类家长担忧严格顺序要求会扼杀创造性思维,让数学学习变机械记忆。二胎家长吐槽教育理念更新快。

  这场争论本质是教育理念从“结果导向”向“过程理解”转型。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于物质匮乏、教育普及率低时代,核心是效率优先,快速掌握基础计算技能即可,适应工业化初期需求。

  现代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核心诉求转向“理解”与“迁移”。教育研究者指出,规范列式顺序是训练“数学建模能力”,为未来学科学习打基础。新教材要求与学科知识系统性衔接相关,低年级概念不清,后续学习易混淆。

  教育变革中,家有二胎的80后、90后家长最焦虑,辅导二宝要遵循新规则,给大宝复习用“老方法”,陷入两难。杭州王女士调侃自己左右为难。

  面对家长的普遍焦虑,教育各方都在探索破局之道。对学校而言,教师需要在严格执行教学要求的同时,加强对家长的理念疏导。杭州某小学通过"数学情境工作坊"的形式,邀请家长参与课堂,亲身体验"8×3"与具体情境的对应关系。包老师分享经验:"我们要求顺序严谨,不是为了刁难孩子,而是希望他们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但解释工作要做到位,比如用家长熟悉的购物场景举例:'每箱8瓶饮料,3箱共多少瓶?'列式'8×3'能直观反映数量关系,这种理解比单纯背答案更有价值。"

  对家长而言,调整心态、主动适应新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与其纠结"为什么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不如借此机会与孩子共同探索"为什么这样列式更合理"。上海家长李先生分享了亲子共学的经验:"一开始我也觉得新规则麻烦,但陪孩子用积木摆水果盘后,发现他真的能说出'8个是每盘的数量,3盘是份数'。这种通过实物操作建立的理解,比我们当年死记硬背深刻多了。"

  对教育部门而言,教材改革需要兼顾"规范性"与"过渡性"。有专家建议,针对已掌握乘法交换律的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放宽列式顺序的要求;或在低年级教学中增加"情境-算式-意义"的可视化工具,如开发互动式数学APP,通过动画演示、实物操作等方式,帮助孩子更轻松地建立逻辑关联。这种"软着陆"的改革方式,既能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能缓解家长的辅导压力。

  当一道乘法算式引发如此广泛的社会讨论,恰恰印证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与必要性。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不断适应时代需求的探索与调整。或许正如教育学家怀特海所言:"教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平衡知识的确定性与思维的开放性。"而这道看似简单的"3×8",终将在教育理念的碰撞中,绽放出启迪智慧的璀璨光芒。

  “3×8还是8×3?”这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最终指向的是教育的核心命题: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是只会机械套公式、追求答案正确的“解题机器”,还是能理解数学本质、灵活运用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者”?

  或许,答案并非非此即彼。严格规范列式顺序,是为了让孩子在起步阶段夯实基础、建立逻辑;而尊重乘法交换律的灵活性,则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创造力与探索欲。两者的平衡,需要学校、家长与教育部门的共同智慧——既坚守教育的科学性,又保留成长的包容性。毕竟,数学的魅力从来不止于结果,更在于探索过程中每一次思维的闪光。而这,或许才是这道“争议题”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