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回应中美领导人是否在APEC会晤
【中方回应中美领导人是否在APEC会晤】9月22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一场关于中美领导人是否将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期间会晤的提问,成为全球舆论焦点。面对彭博社记者“特朗普总统表示将推动会晤并讨论TikTok协议”的追问,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既保持战略定力,又释放积极信号:“元首外交对中美关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引领作用,中美两国元首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和交往。关于具体问题,双方正在沟通之中,我目前没有可以提供的信息。”此次争议的背景,是特朗普政府近期对华外交的密集动作。据多方消息,特朗普计划于10月底赴韩国参加APEC峰会,并多次公开表示希望与中方领导人会晤,试图借此改善因贸易战、科技竞争等议题持续紧张的中美关系。然而,中方始终未对会晤计划作出明确回应,美方内部甚至传出“电话无法接通”的焦虑声音。
这种“热脸贴冷屁股”的尴尬局面,折射出中美关系的深层矛盾。特朗普政府虽试图通过高层互动转移国内经济、社会问题的压力,但其过去破坏多边合作、单方面加征关税、限制中国科技企业等行为,已严重损害中方信任。正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所言:“会晤需要诚意,而非作秀。中方关注的是美方能否将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
郭嘉昆的回应虽简短,却蕴含三层关键信息:肯定元首外交价值:强调“不可替代的战略引领作用”,表明中方始终重视高层互动对管控分歧、拓展合作的意义。这与2023年旧金山APEC峰会期间中美元首会晤的成果形成呼应——那次会晤推动双方在人工智能、禁毒、两军沟通等领域达成20余项共识,为动荡的中美关系注入稳定性。坚持“沟通不承诺”原则:对具体会晤安排“没有信息可提供”,既避免被美方“外交绑架”,又为双方留出谈判空间。这种务实态度与2023年旧金山会晤前中方的表态一脉相承——当时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曾强调:“通往旧金山不会是一马平川,不能靠‘自动驾驶’。”划清TikTok问题红线:针对美方试图在会晤中捆绑TikTok协议的意图,郭嘉昆重申中方立场:“尊重企业意愿,乐见符合市场规则的商业谈判,但美方需提供开放、公平、非歧视的营商环境。”这一表态直接回应了美方以“国家安全”为名打压中国企业的双重标准。
尽管美方释放积极信号,但会晤能否实现仍取决于三大关键因素:美方诚意几何:特朗普政府需停止在台湾问题、科技制裁、贸易战等核心利益上挑衅中方。例如,美方近期批准对台军售、限制AI芯片对华出口等行为,已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成为会晤的最大障碍。议程设计合理性:中方多次强调,会晤应聚焦“增进共识、积累成果”,而非美方单方面设定的议题。2023年旧金山会晤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平衡处理双方关切,才能避免“为会晤而会晤”的形式主义。第三方因素干扰:APEC峰会举办地韩国及部分盟友试图“拉偏架”,炒作“中国威胁论”为美方造势。中方需警惕外部势力将峰会政治化,干扰中美对话进程。
回顾2023年旧金山APEC峰会,中美元首会晤的成果证明:当双方以平等、尊重态度相待时,即使存在分歧也能找到合作空间。例如,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双方同意建立政府间对话机制,避免技术竞争滑向“新冷战”;在气候变化领域,重启“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动力。
然而,美方“说一套做一套”的顽疾始终未改。2024年,美方以“国家安全”为由将136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单方面撕毁旧金山会晤达成的部分共识,导致中美关系再度陷入僵局。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正是中方此次对会晤保持谨慎的核心原因。
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其关系走向深刻影响世界。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治理、债务危机等多重挑战,亟需中美展现大国担当。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中美合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在此背景下,中方的战略定力显得尤为珍贵。不因美方施压而仓促会晤,不因舆论炒作而放弃原则,这种“以我为主”的外交风格,正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体现。正如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所言:“中方需要的是一场能真正推动关系改善的会晤,而非一场为特朗普竞选造势的‘政治秀’。”
中美领导人是否会在APEC峰会期间会晤,目前仍是未定之数。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会晤能否实现,中方都将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放弃对话。历史早已证明,大国关系的改善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双方在沟通中积累信任,在合作中管控分歧。
当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亚太,我们期待看到的不是一场充满火药味的“对决”,而是一次为世界注入确定性的“握手”。毕竟,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中美关系的稳定,不仅是两国之福,更是世界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