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王”完成眼墙置换 可能海水倒灌
【“风王”完成眼墙置换 可能海水倒灌】2025年9月22日,今年第18号超强台风“桦加沙”以17级以上风力刷新西北太平洋台风强度纪录,其中心气压低至910百帕,成为当之无愧的“风王”。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台风于21日夜间至22日凌晨完成眼墙置换——这一台风强度二次跃升的关键过程,标志着其核心结构进一步强化,可能引发更猛烈的风雨浪潮灾害。广东、海南两省已全面启动防台风Ⅰ级应急响应,沿海地区正争分夺秒加固堤防,严防海水倒灌等次生灾害。
眼墙置换是超强台风生命周期中的高危阶段。中央气象台预报员解释:“当台风眼墙(环绕台风眼的强对流带)外围形成新的眼墙并逐渐取代原有结构时,台风会经历短暂减弱,但置换完成后往往强度更甚。”这一过程如同台风“二次发育”,2023年超强台风“玛娃”在眼墙置换后风眼扩大30%,中心气压骤降,导致菲律宾北部遭遇毁灭性打击。
“桦加沙”的眼墙置换尤为特殊。菲律宾以东洋面浮标站数据显示,21日傍晚其台风眼内气压低至895百帕,风速却未明显减弱,这表明新旧眼墙几乎同步存在,形成“双眼墙”结构。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钱传海指出:“这种紧密嵌套的眼墙结构极为罕见,使得台风能量持续聚集,预计置换后中心风力可能重回17级以上!”
眼墙置换带来的不仅是狂风,更有致命的风暴潮。国家海洋预报台22日10时发布红色警报:受“桦加沙”与天文大潮叠加影响,23日至24日,珠江口至雷州半岛沿岸将出现80-200厘米的风暴增水,其中广州南沙区、珠海香洲区、湛江霞山区等低洼地段可能发生海水倒灌。
“这将是2018年‘山竹’以来最严峻的风暴潮考验。”广东省水利厅专家引用模型数据警示:若台风在珠江口西侧登陆,叠加高潮位,南沙区部分堤围可能被海水漫顶,导致内涝深度超过2米。广州市已紧急调运300万条防汛沙袋,在南沙区、番禺区沿海筑起1.2米高的临时堤坝。
尽管“桦加沙”路径总体稳定向西,但其近岸急转特性仍让防御工作充满变数。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最新集合预报显示,23日夜间进入南海后,台风可能因副热带高压断裂出现200公里以上的路径摆动,登陆点预测误差范围达50公里。
“这种不确定性对沿海防御是巨大挑战。”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厅长王中丙在22日全省防台风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珠海、阳江、茂名三市已启动‘五停’预案,但湛江、汕头等潜在影响区域必须保持Ⅱ级响应,确保48小时内完成人员转移。”截至22日18时,广东全省已转移危险区域人员87.6万人,开放应急避难场所9200个。
“桦加沙”的威胁远不止于台风本体。中央气象台预警指出,23日至25日,广东、海南、广西将遭遇“台风本体暴雨+外围水汽远距离输送”的双重降雨袭击,预计粤东至雷州半岛局地降雨量可达600毫米,相当于北京全年降水量的总和。这种极端降水可能引发:
城市内涝:深圳、广州等低洼城区可能出现齐腰深积水,地下车库面临没顶风险;
地质灾害:粤北山区发生山体滑坡的风险较常年同期偏高300%,清远市已封闭32处临崖道路;
海水倒灌:珠江口咸潮上溯距离可能突破历史纪录,影响广州、佛山等市饮用水源安全;
农业绝收:海南岛北部300万亩冬季瓜菜基地面临海水浸泡威胁,经济损失或超50亿元。
面对这场历史级台风,普通民众的应对至关重要。在珠海情侣路,海浪已开始冲击堤岸,工作人员用沙袋加固着沿海步道;在广州天河区华景新城社区,居民李阿姨用“米”字形胶带加固窗户:“2018年‘山竹’来的时候,我们小区有17户人家窗户被吹破,这次我提前买了防风胶带和压窗石。”
截至22日15时,“桦加沙”外围云系已开始影响粤东沿海,汕头南澳岛测得12级阵风。在珠海情侣路,海浪正以每秒5米的速度冲击堤岸,工作人员用沙袋加固着沿海步道。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国家防总工作组已携带卫星电话等设备赶赴广东。
这场与台风的较量,考验的不仅是气象预报的精度,更是整个社会的应急动员能力。当17级以上的狂风呼啸而来时,每一个加固的门窗、每一艘回港的渔船、每一次及时的转移,都在构筑起生命的防线。正如广东省省长王伟中所言:“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或许渺小,但团结的力量足以抵御任何风暴。”
此刻,让我们共同关注“桦加沙”的每一步移动,因为这不仅是气象数据的变化,更是千万人安危的牵系。愿华南大地平安度汛,愿所有逆风而行者,都能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