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回应“金正恩称绝不放弃核武”
【中方回应“金正恩称绝不放弃核武”】2025年9月21日,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恩在第十四届最高人民会议第十三次会议上明确表态:“朝鲜绝不可能放弃核武器”,并强调若美国放弃对无核化的执着,朝方愿与美方面对面沟通。这一强硬宣言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于次日例行记者会上作出回应,重申中方维护半岛和平稳定、推动政治解决的坚定立场,呼吁有关方正视问题症结,以对话化解信任危机。金正恩的表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朝鲜半岛长期安全困境的集中爆发。朝鲜将核武器视为“保命符”,其决策逻辑根植于历史经验与现实威胁的双重考量。20世纪90年代,朝鲜曾接受美国提出的“冻结核设施换能源援助”协议,但美国最终未兑现承诺;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放弃核计划后遭遇政权崩溃,更成为朝鲜的“前车之鉴”。这些历史教训强化了朝鲜的认知:无核化将导致国家安全彻底暴露于外部威胁之下。
当前,美韩的军事压力进一步加剧了朝鲜的危机感。2025年以来,美韩联合军演规模升级,B-52H战略轰炸机频繁抵近半岛,韩国尹锡悦政府彻底放弃“阳光政策”,全面倒向美国战略框架。朝鲜则以“法律与物理双重切割”回应:2024年修宪将韩国定义为“头号敌国”,炸毁连接两国的公路铁路;2025年加速核力量建设,宣布追加发射3颗侦察卫星,并要求军工部门“落实国防发展战略”。这种“以核制衡”的策略,本质上是朝鲜在不对称安全格局中的生存选择。
面对朝鲜的核宣言,中方回应展现出战略定力与政治智慧。郭嘉昆强调,半岛问题的症结在于“美朝互信缺失与外部势力干预”,解决之道必须回归政治对话本源。这一立场与中方长期主张一脉相承。
中方明确指出,美韩的军事施压如同“火上浇油”。2025年8月,朝鲜曾因美韩“和平攻势”的虚伪性而拒绝对话,金与正直指美国试图通过“私人关系”换取核让步是“天方夜谭”。历史证明,单边制裁与军事威慑从未推动无核化,反而迫使朝鲜将核武器视为“唯一谈判筹码”。中方提出“以小切口撬动大僵局”的务实方案。例如,通过人道主义合作重建信任,逐步扩大至军事互信措施,最终形成“行动对行动”的无核化路径。这一思路与朝鲜提出的“分阶段同步走”方案存在对话空间,但前提是美国需放弃“先弃核后补偿”的霸权逻辑。中方多次呼吁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停止加剧对抗。2024年元旦,金正恩与中方高层互致贺电纪念建交75周年,凸显中朝战略互信。中方通过深化与朝鲜的经济合作、推动半岛多边安全机制建设,试图构建“不针对第三方的安全架构”,为政治解决创造条件。
朝鲜核问题的本质是安全困境,而非单纯的军备竞赛。金正恩的表态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美朝互信彻底崩塌、韩国全面依附美国的背景下,朝鲜将核武器视为“国家存亡的必然选择”。要打破这一死循环,需满足三个前提条件:
第一,美国需调整对朝认知:放弃“政权更迭”目标,承认朝鲜政权合法性,以平等姿态重启对话;
第二,韩国需摆脱“代理人”角色:恢复战略自主性,在美朝之间发挥调解作用,而非单纯执行美国指令;
第三,国际社会需提供安全保障:通过多边协议、经济援助等机制,为朝鲜提供“弃核红利”,替代核武器的安全功能。
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关乎东北亚乃至全球的安全格局。中方的回应再次证明,军事威慑与单边制裁无法解决问题,唯有通过政治对话、重建互信,才能找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当前,半岛局势已进入“危中有机”的关键阶段:朝鲜的核宣示既是挑战,也是迫使各方回归谈判桌的契机。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需展现政治勇气,以实际行动回应朝鲜的合理安全关切,而非继续在“制裁-对抗”的死循环中消耗战略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半岛的春天,从来不会在枪炮声中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