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道歉修复不了喜马拉雅
【一句道歉修复不了喜马拉雅】9月21日,西藏日喀则市官方通报“喜马拉雅山脉烟花秀事件”调查进展,艺术家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的致歉声明仍在舆论场发酵。这场以“致敬自然”为名的艺术表演,因在海拔5500米的生态脆弱区燃放烟花,将商业营销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推至风口浪尖。央媒直指“真正的敬畏是学会沉默”,公众追问“道歉之后,被破坏的高原能否复原”,一场关于艺术边界与生态伦理的讨论正撕裂舆论场。9月19日晚,蔡国强在西藏江孜热龙地区点燃三幕名为《升龙》的烟花艺术表演。始祖鸟官方宣称,这场表演“使用生物可降解环保材料,全链条生态保护方案覆盖燃放全程”。然而,现场视频显示,火药爆破产生的浓烟在雪山间翻滚,爆炸声震碎山谷寂静,与品牌标榜的“无痕户外”理念形成刺眼反差。事件发酵源于生态专家的质疑。野性中国创始人奚志农指出,所谓“环保材料”在高原极端环境下降解效率极低,残留物会渗入土壤;引导鼠兔等小型动物离开燃放区的措施,实则破坏了高原生态链——肉食动物可能因猎物断供面临生存危机。更令人震惊的是,根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与《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在重点防火区燃放烟花已涉嫌违法。面对舆论压力,蔡国强工作室与始祖鸟于9月21日凌晨发布致歉声明。前者承诺“配合第三方机构评估生态影响,以实际行动支持江孜县生态文旅”;后者承认“对艺术表达边界评估不足,将依据评估结果补救”。但网友并不买账:“炸都炸了,道歉有什么用?”“高原生态修复需要百年,一句‘尽力补救’太轻飘飘。”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商业资本与艺术表达对自然圣地的“合谋侵占”。始祖鸟长期以“敬畏荒野、不留痕迹”为品牌信条,却选择在生态敏感区举办高调营销活动。其2023年发布的《高山环保白皮书》中,明确承诺“不在保护区开展大规模人工活动”,如今却被自己打破。
蔡国强的艺术实践也陷入悖论。他曾以《天梯》感动世界,用烟火搭建连接天地的阶梯;此次却将同样手段施加于“世界屋脊”。网友翻出其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环保承诺:“所有特效材料需在12小时内完全降解”,对比此次“生物可降解”说辞,质疑声浪更高:“为何在高原降低标准?”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评估体系的缺失。始祖鸟声称“燃放前完成环境评估”,但未公开具体报告;蔡国强团队强调“污染物排放符合标准”,却回避了高原生态的特殊性。正如新华社评论:“当商业逻辑凌驾于科学评估之上,所谓的‘环保’不过是自我辩解的遮羞布。”
事件已引发连锁反应。始祖鸟母公司安踏集团多平台账号遭网友冲击,部分消费者宣布抵制购买;西藏当地牧民向媒体透露,燃放区域附近草甸出现异常枯黄,质疑“清理现场”的说法;更有环保组织发起联名信,要求彻查活动审批流程。
行业层面,中国户外运动协会紧急召开研讨会,拟修订《高山活动环保指南》,明确禁止在海拔4500米以上区域使用火药类道具。某品牌市场总监透露:“过去两年,高山营销成本中环保投入占比从5%飙升至20%,但像始祖鸟这样触碰红线的,还是头一遭。”
公众情绪中,最刺痛人心的是“神圣感被消费”的集体创伤。社交媒体上,一条高赞评论写道:“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几株草、几只鼠兔,而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当这种敬畏被商业利益解构,人类终将失去最后的精神净土。”
目前,日喀则市调查组已进驻现场,重点核查三个问题:活动审批是否合规?生态影响评估是否科学?补救措施是否可行?无论结果如何,这场风波已为行业敲响警钟。
真正的艺术,从不需要以破坏自然为代价。2016年,蔡国强在佛罗伦萨创作《空中花城》,用无火药装置重现波提切利名画,赢得全球赞誉;2023年,始祖鸟赞助的《高山回响》纪录片,通过镜头语言展现荒野之美,同样收获口碑与流量。这些案例证明,敬畏自然与艺术创新并非对立,关键在于是否将生态伦理内化为创作底线。
对于品牌而言,ESG(环境、社会、治理)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安踏集团2024年财报显示,其ESG评级下降导致市值蒸发超百亿,始祖鸟事件无疑将加剧这一趋势。当消费者用脚投票时,任何“环保人设”都需经得起科学检验。
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正在消融,鼠兔的洞穴化为焦土,牧民的牦牛徘徊在枯黄的草甸——这些画面比任何道歉都更震撼人心。当我们谈论“修复喜马拉雅”时,需要的不仅是第三方评估报告,更是对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究竟是征服者,还是守护者?或许,真正的敬畏从学会沉默开始。正如人民日报所言:“不必用烟花证明与自然的对话,雪山本身就是最壮美的诗篇。”当商业营销的喧嚣退去,愿我们能听见高原的呼吸——那才是生命最本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