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级台风将袭广东:随时登陆多次登陆
【17级台风将袭广东:随时登陆多次登陆】9月21日11时,中央气象台发布紧急警报: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已加强为超强台风级,中心最大风力达17级(60米/秒),正以每小时15-20公里的速度直逼广东沿海。这场被气象专家称为“今年西北太平洋风王”的台风,预计将于24日凌晨至下午以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14-16级)在广东省中西部沿海地区登陆,更因路径复杂可能多次登陆,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根据广东省气象台最新分析,“桦加沙”具有三大极端特征:强度极强——中心气压低至930百帕,风圈半径超500公里,其破坏力堪比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路径诡异——22日夜间穿过巴士海峡后,可能突然西折沿广东海岸线“蛇形”移动,导致阳江、湛江、茂名等多地反复受袭;影响范围广——23-25日,南海中北部海面将出现15-17级旋转风,粤西沿海风暴潮增水可达3-5米,叠加天文大潮可能引发海水倒灌。“这将是广东近年来遭遇的最复杂台风。”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指出,“桦加沙”的移动速度虽不快,但能量高度集中,其七级风圈半径足以覆盖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珠海、深圳、广州等城市都将经历狂风暴雨考验。面对这场“硬仗”,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于21日12时将防风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一场覆盖陆海空的防御战全面打响:全省1282名海洋牧场人员、9272名渔排养殖人员、1482名海上风电施工平台人员已全部上岸避险。在阳江溪头渔港,3403艘乡镇船舶和1544艘国库渔船整齐归港,渔民们用双倍缆绳加固船锚,并用沙袋压舱防止走锚。“接到通知后,我们连夜转移了所有网箱养殖设备。”渔排养殖户陈大勇说。
省住建厅派出23个督导组,对全省3.8万处危旧房、低洼地简易房进行拉网式排查。在湛江霞山区,工作人员用沙袋加固堤坝,并提前疏通排水管道;广州地铁集团对高架路段接触网进行防风加固,部分线路已准备停运预案;深圳供电局组建了135支应急抢修队,储备了2000台发电机随时待命。
省应急管理厅联合三大运营商,向全省手机用户发送预警短信2.1亿条,并启用“智慧应急”系统实时追踪台风路径。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发布海浪红色预警,提示23日粤西海域将出现9-14米的狂浪。“我们通过AI算法预测,台风可能引发3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滑坡。”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工程师表示,已对相关区域居民发出转移通知。
在台风登陆前48小时,广东各地已进入“临战状态”:家庭防护:细节决定安全。广州市民李女士按照《台风防御手册》操作:用胶带在窗户上贴出“米”字形防爆膜,将阳台花盆全部搬入室内,并储备了3天用量的饮用水和方便食品。“2018年‘山竹’来时,我家窗户被吹裂,这次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她说。
企业担当:社会责任显温度。在东莞,瑞丰动力(02025)等上市公司宣布暂停户外作业,并为员工发放应急物资包;美团外卖启动“台风模式”,暂停粤西地区配送服务,并对坚守岗位的骑手配备防水手机套和救生衣。
基层力量:网格化管理显威力。在茂名电白区,356个村(社区)的网格员手持扩音器巡回宣传,帮助独居老人加固房屋;汕头南澳岛的民宿业主主动退还游客订金,并协助转移滞留人员。“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省防总负责人强调。
回望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广东曾创造“零死亡、少伤亡”的奇迹。此次应对“桦加沙”,防御体系实现三大升级:预警更精准:气象卫星分辨率提升至500米,可捕捉台风眼壁置换等细微变化;响应更快速:防风“六个百分百”要求从24小时压缩至12小时完成;科技更赋能:无人机巡查、水下机器人探测等新技术广泛应用。
“台风防御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形成合力。”中山大学教授袁业立指出,广东近年建立的“海陆空天”一体化监测网,为应对极端天气提供了科技支撑。
当“桦加沙”的狂风裹挟着暴雨袭来时,广东大地正上演着无数感人场景:海事部门执法船为回港渔船护航,消防员在危房前搭建临时避难所,志愿者为转移群众分发热餐……这些画面,勾勒出中国式应急管理的温暖底色。“台风可以摧毁房屋,但摧毁不了我们守护家园的决心。”省防总负责人表示,广东已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将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正如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17级台风考验的是自然力量,14亿人凝聚的是中国力量!”在这场与台风的赛跑中,广东正用科学防御、全民动员书写新时代防灾减灾的答卷。当风雨过后,珠江口将升起更绚丽的彩虹,而这场防御战中展现的团结与智慧,必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