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一景区“巨型蛇头”已被覆盖
【嵩山一景区“巨型蛇头”已被覆盖】9月21日,河南嵩山玉皇沟景区内,一块曾引发全网热议的“巨型蛇头”彩绘巨石,被绿色防水布完全覆盖。这块因逼真造型吓哭游客的石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2000万次播放量的狂潮后,最终以“遮面”收场。这场由一块石头引发的公共事件,折射出景区管理、游客心理与公共安全之间复杂的博弈关系。9月11日,一名游客在玉皇沟溪流边拍摄的视频引爆网络。画面中,一块浸在水中的巨石上,黄褐相间的鳞片纹路清晰可见,蛇眼泛着冷光,红色信子仿佛在颤动。当水流冲刷石面时,这个直径超1.5米的“蛇头”竟呈现出“动态效果”,宛如巨蟒正从水中探出头颅。视频拍摄者手抖得几乎握不住手机,背景里此起彼伏的惊叫声和慌乱脚步声,让屏幕前的网友也感到窒息。“比看恐怖片还刺激!”网友的评论获得点赞。据景区统计,事件发酵后三天内,该景点游客量激增470%,但其中32%的游客表示是“专程来验证是否真有巨蛇”。这种矛盾心理在现场形成荒诞场景:有人捂着眼睛靠近又忍不住偷看,有人带着孩子来“教育”,却因孩子当场吓哭而手忙脚乱。
随着调查深入,这块“蛇头”的诞生过程逐渐清晰。景区工作人员透露,被彩绘的石头是河道中的原生岩体,经地质鉴定已有上亿年历史。2025年8月景区维修期间,溪流暂时断流,一位匿名艺术家趁机用防水颜料在石面上创作。当9月水流恢复后,彩绘与自然光影形成奇妙化学反应,最终造就了这场“视觉骗局”。
“创作本意是提醒游客注意水域安全。”景区管理处主任李国华展示的监控录像显示,9月10日恢复供水当日,确有工作人员在石面作业,但否认是景区官方行为。这种模糊态度引发争议:有网友扒出景区去年曾在少室山岩壁绘制卡通人脸的先例,质疑此次事件是“精心策划的营销”;而现场发现的颜料桶上模糊的生产批号,又让“游客自发创作”的说法存在可能性。
当“蛇头”视频播放量突破2000万次时,景区终于在9月12日发布声明,强调“彩绘无毒且固定牢固,不存在物理危险”。但这种技术性回应未能平息争议——在事件发酵的10天内,至少有7起游客因惊吓摔倒的案例,其中一名6岁儿童在慌乱中撞到头部,缝了5针。
“《旅游法》明确规定景区需保障游客心理安全。”河南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王明指出,根据2025年最新修订的条例,景区有义务对可能引发恐慌的景观进行预警。而玉皇沟景区在事件初期既未设置警示牌,也未通过广播提醒,暴露出应急管理的严重缺失。
这种管理滞后性在覆盖行动中依然可见。9月19日,景区用绿色防水布遮盖石面时,未对覆盖材料进行固定,导致当日下午布料被风吹落,引发新一轮恐慌。直到9月21日,工作人员才用钢钉将防水布四角固定在岩石上,并在周边设置“艺术创作展示区”的指示牌。
在争议声中,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景区安全警示是否必须牺牲趣味性?支持者认为,逼真的彩绘比“水深危险”的标语有效10倍——某旅游平台调查显示,83%的受访者表示看过蛇头视频后,会主动远离陌生水域;反对者则指出,这种“惊吓式教育”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对儿童、老人和恐蛇人群。
“安全警示可以更有温度。”北京798艺术区设计师陈琳提出的改造方案获得广泛认同:将蛇头改为卡通风格,在石面增加“注意安全”的发光字样,夜间用投影技术呈现水波纹效果。这种方案既保留艺术性,又消除恐惧感,预计改造费用仅需覆盖行动的1/5。
覆盖现场,几位游客的对话颇具启示意义。“应该保留这个‘错误’。”退休教师张建国抚摸着被遮盖的石面说,“它让我们看到,当自然造物与人类创意碰撞时,可能产生超越预期的影响。”而带着女儿来“脱敏”的李女士则认为:“艺术创作自由不能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这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
这场由一块石头引发的风波,最终以“遮蔽”而非“消除”的方式收场。景区承诺将在三个月内完成石面改造,并建立游客创意申报机制——任何艺术创作需提前提交方案,经安全评估后方可实施。这种处理方式,或许为类似事件提供了新思路:在守护自然本真与包容人文创意之间,在保障安全底线与激发探索乐趣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当夕阳为被遮盖的巨石镀上金边,玉皇沟溪流依然潺潺作响。那块亿年原石见证的,不仅是一场荒诞的网络狂欢,更是一个文明社会在进步中的阵痛与反思——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碰撞中学会更智慧地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