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中台下只剩1名观众 演员仍开演 潮剧团与独守大爷的双向奔赴!
创始人
2025-09-21 11:06:27
0

暴雨中台下只剩1名观众 演员仍开演

  【暴雨中台下只剩1名观众 演员仍开演】9月19日,广东汕头澄海区莲下镇文化广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露天戏台下的观众席瞬间变成泽国。当其他观众纷纷撑伞离场时,一位大爷却坐在塑料椅上,积水漫过他的小腿肚。此刻,戏台上《苏六娘》的唱腔穿透雨幕,七名潮剧演员踩着及膝的积水,将水袖甩出凌厉的弧线——这场原本计划演出三小时的潮剧专场,正在上演中国戏曲史上最动人的"独角戏"。据现场目击者回忆,当日上午10时文化广场已聚集三百余名观众,其中不乏从潮州、揭阳专程赶来的戏迷。原定14时开场的《荔镜记》因暴雨推迟半小时,当雨势稍缓时,团长陈文辉当机立断:"戏台是祖师爷赏的饭碗,不能轻易撤!"演员们迅速用防水布包裹音响设备,在积水中架起临时排水渠。然而天公不作美,暴雨复降,观众席在十分钟内被淹没。当工作人员举着喇叭劝离时,陈伯突然起身将随身携带的保温杯放在椅面上:"我年轻时在戏班敲锣,知道停演对演员多伤士气。"这个举动仿佛按下暂停键,原本躁动的人群竟陆续安静下来,二十余名观众选择留下,其中七人自发站在戏台四周为演员挡雨。"当看到大爷独自坐在水中时,我的喉咙突然发紧。"饰演苏六娘的演员哽咽着说,"水袖甩出去的瞬间,积水溅到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后台监控显示,观众席仅剩陈伯一人,但演员们集体向团长举手示意:"继续演!"

  潮剧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一桌二椅"的极简美学背后,是演员与观众共同构建的"第四堵墙"。汕头大学戏剧研究所教授郑文光指出:"在潮汕地区,戏台不仅是表演场所,更是连接阴阳两界的仪式空间。演员的每个动作都在向天地神明立约,这种文化契约感远超商业演出逻辑。"

  这种契约精神在暴雨中具象化为令人震撼的场景:当饰演郭继春的男演员踩着湿透的厚底靴完成"僵尸倒"特技时,积水在他倒下的瞬间溅起两米高的水花;扮演媒婆的老生即兴加词:"天公落水凑热闹,正好洗去人间燥",引发陈伯会心大笑;乐队师傅们把电子琴垫高四十公分,二胡琴筒裹着塑料袋,却仍精准配合着演员的每一个气口。

  "我们演的是《苏六娘》里'风雨会佳期'的经典段落。"陈文辉团长抚摸着被雨水泡皱的剧本,"没想到现实比戏文更戏剧性。"当最后一段唱词"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响起时,陈伯突然站起身,将斗笠高高举起——这个动作让演员们集体破防,李婉秋的唱腔出现罕见颤音,后台多位工作人员掩面而泣。

  演出结束后,记者在后台见到了浑身湿透的陈伯。老人从贴身口袋掏出一本泛黄的戏班日记,1968年3月15日的记录显示:"今日于揭阳演《告亲夫》,突遇暴雨,班主林茂发率众演至天明,观众剩七人,得赏钱三元二角。"这段文字旁还画着个歪歪扭扭的戏台简笔画。

  "我14岁进班当司鼓,1972年那场洪水,我们硬是在齐腰深的水里演完《井边会》。"陈伯摩挲着日记本封皮,"现在年轻人不懂,戏台上的规矩比天大。"当被问及为何坚持看完时,老人突然提高嗓门:"当年班主说,只要还有一个观众在听,戏就不能停!这是祖师爷定的规矩!"

  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在年轻演员身上得到延续。22岁的武生陈志豪在社交媒体发文:"今天陈伯让我想起爷爷说的'戏比天大'。当我们谢幕时,他站起来深深鞠躬,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不是在为一个人演出,而是在守护所有爱戏人的精神家园。"

  这场暴雨演出意外引发网络狂欢。截至9月21日,相关话题在微博阅读量突破3.2亿次,抖音#暴雨潮剧#话题下涌现出2.7万个二创视频。更令人振奋的是,9月20日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宣布:将每年9月第三周定为"潮剧文化周",首期投入500万元用于露天戏台改造。

  "这不是简单的煽情故事。"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分析,"在短视频冲击传统艺术的当下,这场演出恰好展现了戏曲的'现场神圣性'。当演员与唯一观众在暴雨中完成文化契约,实际上重构了数字时代的艺术信仰体系。"

  这种信仰正在产生连锁反应。9月21日清晨,莲下镇文化广场出现神奇一幕:二十余名年轻人自发带着扫帚、水泵前来清理场地,其中几位竟是当晚提前离场的观众。"我们后来在抖音看到完整视频,特别后悔。"95后程序员小林说,"今天来帮忙,算是给祖师爷交份悔过书。"

  站在被雨水冲刷得锃亮的戏台上,陈文辉团长望着远处渐次亮起的街灯,突然哼起《荔镜记》的经典唱段。此刻,积水已退,但戏台木板上深浅不一的水痕,恰似时光镌刻的五线谱。那些在暴雨中飞扬的水袖、那些穿透雨幕的唱腔、那个独自守候的佝偻背影,共同谱写出中华文化最动人的生命乐章。正如网友所写的:"当我们在讨论'艺术值多少钱'时,这群人用行动告诉我们:有些东西,从来不是用钱衡量的。"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这场暴雨中的"独角戏",恰似一记清越的戏鼓,敲醒了沉睡在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那是对传统的敬畏,对承诺的坚守,更是对"不辜负"三个字的终极诠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