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将举行大规模游行 中使馆发提醒
【菲将举行大规模游行 中使馆发提醒】9月21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黎刹公园、EDSA大道沿线及宿务等主要城市同步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据现场目击者描述,数万名抗议者高举“反对经济掠夺”“主权独立不容交易”等标语,将总统府周边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连发三道安全提醒,要求在菲中国公民“非必要不外出”,并公布多条紧急联络渠道。这场游行背后,是菲律宾社会对政府经济政策、外交倾向的深度不满,更折射出东南亚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艰难抉择。
清晨6时,马尼拉黎刹公园已聚集数千名抗议者。他们身着红色T恤,挥舞着菲律宾国旗,高唱《菲律宾民族进行曲》。人群中,28岁的摊贩玛丽亚攥着皱巴巴的纸币向记者哭诉:“一公斤大米从40比索涨到70比索,政府却还在给美国商品开绿灯!”她的控诉直指马科斯政府与美国签署的《美菲贸易强化协议》——根据协议,菲律宾对美商品实施零关税,而美国仅对菲出口商品象征性降低1%关税。这种“单向开放”政策导致菲律宾制造业产品在美国市场毫无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对美出口额同比暴跌23%。
经济困境在数据中触目惊心:尽管官方通胀率降至1.4%,但菲律宾社会气象站调查显示,35.6%的家庭经历过饥饿,1440万人自认处于贫困状态。更严峻的是就业市场——2025年4月青年失业率飙升至11.5%,相当于每9个年轻人中就有1人找不到工作。在马尼拉贫民窟,15岁的少年阿尼尔每天凌晨4点排队领取救济面包,他的父亲因工厂倒闭已失业18个月。
“我们不是反对美国,而是反对被出卖的尊严!”抗议者爱德华多点燃一张印有马科斯与拜登握手的传单,火焰映照着他愤怒的脸。这种情绪在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的公开批评中达到高潮:“当总统在国情咨文中用70分钟感谢美国,却对1400万饥饿同胞只字不提时,这个政府已经失去了合法性。”
游行队伍中,一幅1909年《佩恩-奥尔德奇法》的复刻版海报格外醒目。该法案规定美国商品在菲律宾零关税,同时对菲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将菲律宾彻底变为美国原料供应地。历史教授何塞·里维拉指出:“从1898年美西战争后占领菲律宾,到1991年才结束军事驻扎,美国的殖民逻辑从未真正消失。现在的贸易协议,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这种历史创伤与现实困境形成共振。马科斯政府上台后,全面倒向美国的外交政策引发强烈反弹。2025年7月,美国宣布向菲律宾提供5亿美元军事融资,但要求菲方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立场。此举被批评者视为“用菲律宾人的生命换取美国的战略利益”,更让民众担忧国家主权受损。
“我们不需要外国军队来保护,只需要能让我们吃饱饭的政策!”抗议者罗莎的呐喊引发阵阵欢呼。她所在的棉兰老岛,因政府将大量预算投入军事建设,导致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菲律宾2025年军费开支占GDP比重达2.1%,远超东盟平均水平的1.8%,而教育投入仅占1.9%,位列全球倒数第十五。
面对可能升级的骚乱,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的提醒愈发具体:除要求公民避免前往游行区域外,还建议“随身携带护照复印件,遇到盘查时保持冷静配合”“如遇催泪瓦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向逆风方向撤离”。使馆领事保护电话从早8点到晚10点持续接听,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热线12308也启动应急机制。
在菲中资企业已启动最高级别安保预案。马尼拉某中资建筑公司项目经理陈明表示:“我们暂停了所有户外作业,员工宿舍区增加双倍安保力量,并储备了15天的生活物资。”中国驻宿务总领馆则协调当地华侨华人社团,为需要撤离的公民提供临时庇护所。
这场游行被视为菲律宾“沉默多数”的觉醒。分析人士指出,当杜特尔特家族公开质疑现政府外交政策,当青年失业率突破两位数,当35.6%的家庭经历饥饿,任何政治承诺都显得苍白无力。马科斯政府若不能在48小时内出台实质性民生措施,抗议浪潮可能蔓延至更多省份。
国际社会对此保持高度关注。东盟秘书长林玉辉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解决分歧”,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则警告:“菲律宾正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其国内矛盾可能被外部势力利用。”
站在马尼拉街头,看着燃烧的总统画像与飘扬的国旗交织,听着此起彼伏的口号声,深刻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撕裂与挣扎。游行者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怀抱婴儿的母亲,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着对未来的渴望——不是对抗,而是尊严;不是施舍,而是机会。
这场游行或许不会立即改变政策,但它已撕开了菲律宾社会的伤疤,让长期被忽视的民生问题暴露在阳光下。对于在菲中国公民而言,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对于菲律宾这个国家来说,如何在大国博弈中守护民生底线,将是比游行更严峻的长期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