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17Pro被黄牛拒收:货太多了 “卖的人多,货太多了,这机子现在没人要”!
创始人
2025-09-20 05:00:56
0

iPhone17Pro被黄牛拒收:货太多了

  【iPhone17Pro被黄牛拒收:货太多了】9月19日,苹果iPhone 17系列正式开售。北京三里屯苹果店外,往日黄牛扎堆、消费者排队抢购的盛况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黄牛们举着“高价收Pro Max”的牌子,却对iPhone 17 Pro机型摆手拒绝:“卖的人多,货太多了,这机子现在没人要。”这场戏剧性的反转,不仅暴露了苹果供应链管理的深层变革,更折射出高端手机市场从“稀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残酷转型。9月19日清晨8点,上海南京东路苹果旗舰店门口,首批预约用户有序取货,而黄牛摊位前却门可罗雀。一位从业五年的黄牛老李坦言:“往年Pro机型至少加价800元回收,今年256GB版最多给200元,512GB版直接拒收。”他手中的价目表显示:iPhone 17 Pro Max橙色/银色256GB版加价500元、512GB版加价400元,而同容量Pro机型则标注“不收”。这种分化在二手交易平台愈发明显。某闲鱼卖家挂出全新未拆封的iPhone 17 Pro 512GB版,标价10999元(原价),3小时仅获2次咨询;而同容量Pro Max版以12599元挂出后,10分钟内被秒拍。更戏剧性的是,有消费者为满足儿子“首批用户”心愿,从代抢者手中加价1000元购入Pro Max橙色版,这一价格是黄牛回收价的2.5倍。苹果官网显示,iPhone 17全系列在线订购发货周期为3-4周,较去年iPhone 16系列的6-8周大幅缩短。第三方渠道商透露,9月22日起,部分机型已出现降价清仓现象,基础版降价300元,Pro版降价500元。这种“首发即破发”的态势,在苹果历史上极为罕见。iPhone 17 Pro的核心升级集中在A19芯片性能提升15%、摄像头传感器尺寸增大8%等常规迭代。相比之下,安卓阵营已普遍搭载200W快充、2亿像素主摄,折叠屏手机更是将价格下探至6000元区间。深圳华强北经销商陈先生指出:“现在消费者更理性,不会为5%的性能提升多花2000元。”

  此次事件中,京东方屏幕的供应成为关键变量。据供应链消息,iPhone 17 Pro国行版首次采用京东方OLED面板,占中国区总销量的60%以上。这一举措虽因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京东方“专利侵权”的裁决,导致该机型无法在美销售,却意外缓解了国内市场的供应压力。更值得关注的是,苹果将Pro系列产能向印度转移的策略初见成效——富士康印度工厂贡献了全球15%的Pro机型产量,较2024年提升8个百分点。

  00后消费者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务实态度。北京高校学生小林在社交平台写道:“去年花9899元买iPhone 16 Pro,今年二手只能卖5500元,贬值率44%。现在我会用这笔钱买国产旗舰+平板电脑+降噪耳机。”这种“性价比优先”的思维,正在重塑高端手机市场格局。

  老李的账本揭示了残酷现实:收购一台iPhone 17 Pro 512GB版需垫付10999元,若加价200元转卖,扣除渠道费用后仅赚80元;而囤积10台需占用11万元资金,按年化3%的融资成本计算,实际亏损230元。“现在炒手机不如存银行,”他苦笑道,“去年炒华为Mate 60 RS保时捷版,每台能赚3000元。”

  苹果中国区实施的“预约-取货”实名制,从源头切断了黄牛的批量收购链条。更致命的是,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推出的“百亿补贴”活动,使iPhone 17 Pro售价直降800元,较黄牛回收价更具竞争力。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数据显示,9月19日当天,12315平台收到涉及“黄牛加价”的投诉同比下降72%。

  此次事件暴露出苹果“精准控货”策略的失效。过去通过限制首销供应量制造稀缺性的做法,在供应链全球化布局下遭遇挑战。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指出:“当印度工厂能在一周内完成产能爬坡,当京东方屏幕良品率突破95%,苹果需要重新定义‘高端’的内涵。”

  京东方屏幕的突破具有象征意义。从2020年为iPhone 12供应售后屏幕,到2025年打入Pro系列供应链,这家中国厂商用五年时间完成了技术跃迁。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打破了“国产屏=低端”的刻板印象——社交媒体调查显示,63%的消费者表示“不会因屏幕供应商改变购买决策”。

  站在北京三里屯苹果店外,看着黄牛们收拾摊位的背影,不禁想起十年前iPhone 4首销时的盛况。那时,一部手机能引发通宵排队、加价5000元的疯狂;而今,同样的场景却因供应过剩、技术趋同、消费理性而终结。这场变局或许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当科技公司不再将手机视为“身份符号”,当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整个行业将被迫回归产品创新的本源。正如一位网友在微博所写:“以前买苹果是交智商税,现在买苹果是买实用工具——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真正的赢家或许是那些始终专注技术突破、尊重市场规律的企业。而黄牛摊位前的冷清,终将成为中国高端制造崛起路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注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