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入室抢婴案宣判:1人死缓2人无期
【山东入室抢婴案宣判:1人死缓2人无期】9月19日,山东省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内,随着审判长敲响法槌,一场持续18年的罪恶与抗争画上阶段性句点——被告人曾某孩因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吕某东、王某勇被判处无期徒刑,袁某贵获刑15年。当审判席宣读判决书的瞬间,旁听席上,受害者母亲乔守芬攥紧泛黄的寻人启事,泪水混着颤抖的声线:“等到了,我等了十八年!”时间回溯至2006年12月3日凌晨1时,泰安市肥城市王庄镇后于村,8个月大的姜甲儒在奶奶怀中熟睡。突然,四名蒙面男子切断全村电闸,翻墙入院后用钢筋顶住奶奶喉咙,将试图阻拦的爷爷踩至眼球脱出。当奶奶挣脱束缚冲向婴儿房时,只看到空荡的婴儿床和散落的玩具熊——孩子已被抱走,连同奶瓶、衣物等生活用品被悉数打包。这起案件的残忍远超普通拐卖。主犯曾某孩曾因盗窃罪被判11年,出狱后得知济宁一对夫妇欲“买子传宗接代”,便纠集吕某东、王某勇组成犯罪团伙。他们通过同村村民袁某贵(与姜家仅隔百米)获取姜家情报,甚至提前踩点制定作案路线。次日,三人以2.86万元将婴儿转卖,赃款瓜分后继续流窜作案。“他们连孩子的奶瓶都带走了!”乔守芬的控诉,揭开了犯罪链条的冰冷逻辑:从信息提供、踩点定位到暴力抢夺、贩卖牟利,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更令人发指的是,袁某贵作为“内应”,在案发后18年间始终隐匿于熟人社会中,甚至与姜家保持表面和睦,直至2024年警方通过DNA数据库比对锁定嫌疑人。孩子被抢后,姜家陷入深渊。爷爷因自责长期绝食,患上重病后离世;奶奶哭瞎双眼,将寻人启事贴满全国30多个城市;母亲乔守芬辞去工作,背着行李袋走遍大江南北,甚至因过度焦虑患上心脏病。2023年,她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哪怕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把孩子带回家。”
转机出现在2024年1月。警方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发现,河南省某地一名青年与姜甲儒幼年照片高度相似。经DNA比对确认后,乔守芬在警局见到已长成1.8米小伙的儿子。然而,重逢的喜悦很快被残酷现实冲淡——姜甲儒在买家处遭受精神虐待,被绳索捆绑睡觉至15岁,仅被允许在“学校-垃圾站”两点间活动,导致其长期存在身份认知障碍。
“我不恨买家,但我永远无法原谅夺走我人生的凶手。”2025年4月2日庭审现场,姜甲儒攥着母亲2006年印制的首版寻人启事,质问被告人:“你们早该说出真相!”其哥哥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庭审视频引发全网共鸣,网友留言:“这不仅是家庭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伤疤。”
本案审理过程充满波折。2025年4月2日首次开庭时,曾某孩、袁某贵当庭翻供,吕某东、王某勇虽认罪但推诿责任。袁某贵甚至辩称“只是聊天透露信息”,而监控录像显示,他曾多次带吕某东到姜家附近踩点。面对受害者家属的600万元民事索赔,被告人态度傲慢,吕某东在庭上抖腿、瞪眼,引发旁听席愤怒。
司法机关以铁证回击挑衅。警方提交的证据链包括:案发当晚全村断电记录、姜家院墙上的撬痕、被告人转账记录、买家供述及DNA鉴定报告。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条,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属拐卖儿童罪“情节特别严重”情形,最高可判死刑。法院最终认定:曾某孩作为组织者,吕某东、王某勇实施暴力,袁某贵提供关键信息,四人均构成主犯。
“共同犯罪中实行‘全部责任原则’,即便袁某贵未直接参与抢婴,也需为整个犯罪后果负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解读称,本案判决体现了我国对拐卖犯罪“全链条打击”的决心,从信息提供者到终端买家,任何环节都难逃法网。
尽管正义迟到18年,但本案暴露的社会问题仍需警惕。数据显示,2016-2020年全国法院审结拐卖妇女儿童案件8765件,其中56.59%判处重刑,但买家实际追责率不足10%。本案中,收买姜甲儒的夫妇虽因超过追诉时效未被起诉,但乔守芬已向检察院提交申诉材料,要求追究其刑事责任。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公益组织“宝贝回家”创始人张宝艳指出,需完善出生登记制度、建立全国失踪儿童DNA数据库,并加大对买家惩处力度。2025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正在起草的《关于审理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明确:明知是拐卖儿童仍予收买的,一律追究刑事责任。当审判长宣读完判决书,阳光透过法庭窗户洒在姜甲儒肩头。这个曾被绳索捆绑的男孩,如今已能挺直脊梁面对过去。他的故事,是千万个破碎家庭的缩影,更是法治进步的见证——当法律之剑斩断罪恶黑手,当技术之光穿透18年迷雾,我们终能相信:每一个被拐儿童回家的路,都不会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