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
【北京香山论坛上 外军代表狂做笔记】2025年9月17日的北京,秋阳洒落在香山脚下的国际会议中心穹顶。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1800余名代表陆续步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会场,他们中有40多位国防部长与军队总长,有联合国副秘书长与东盟秘书长这样的国际组织掌舵人,更有来自俄乌战场两侧、中东火药桶边缘的代表们。这场以"共护国际秩序,共促和平发展"为主题的盛会,在开幕首日便上演了令人震撼的一幕——外军代表们纷纷掏出笔记本,笔尖在纸页间沙沙作响,仿佛要将中国智慧刻进本国的安全战略蓝图里。这一画面迅速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捕捉到的镜头里,一位北约军官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共同安全""平等参与"等中文关键词;路透社的报道则提到,俄罗斯代表团成员一边听会一边用手机拍摄PPT,屏幕反射的光映照着专注的面庞。这些细节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对中国主办方的认可,更是对一个更公正国际秩序的集体渴望。
当论坛拉开帷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极具象征意义的数据:参会国家覆盖五大洲,既有G7成员法国、德国,也有金砖扩员后的沙特、埃及;既有常年处于冲突漩涡的乌克兰、以色列,也有长期奉行中立的瑞士、奥地利。这种前所未有的包容性,让本届论坛创下"三个最"——层级最高(40余位部长级)、范围最广(中小国家占比超60%)、议题最实(直接回应俄乌、巴以等热点问题)。
"在这里,每个国家都能找到自己的麦克风。"来自非洲联盟的代表感慨道。在"全球南方"国家长期被边缘化的国际安全话语体系中,北京香山论坛开创了"平视对话"的新范式。印尼国防部官员分享了一个细节:在讨论亚太安全协作的分组会上,东帝汶代表获得了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同等的发言时长,这种"不论大小强弱"的平等氛围,在西方主导的传统安全论坛中极为罕见。
更引人注目的是议题设置的深邃眼光。论坛将"双8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作为历史坐标,既回顾《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又直面人工智能军事化、太空安全等未来挑战。当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抛出"如何防止国际规则沦为大国工具"的尖锐问题时,现场响起的热烈掌声说明了一切——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打破"规则霸权",建立真正包容的全球治理体系。
美国代表团的表现耐人寻味。尽管防长赫格塞思在发言中四次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台下欧洲盟友的频频点头与美国代表的埋头记录形成鲜明对比。有外媒调侃:"当中国代表谈论'共护秩序'时,欧洲听到了合作机遇;当美国重申'规则'时,盟友们只记住了'美国优先'的历史记忆。"
在论坛现场的休息区,笔者偶遇了一位来自巴西陆军的少校。他展示的笔记本上,"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被反复圈画,旁边还标注着葡萄牙语译文。"我们南美国家经历过军事独裁的伤痛,深知安全不能建立在邻国的不安之上。"他的话道出了许多发展中国家代表的心声。俄罗斯代表团的关注点则更为具体。在"新兴技术军事应用与管控"分会场,俄方专家详细记录了中国提出的"AI伦理全球框架"构想,包括算法透明度、自主武器使用限制等关键条款。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伊万诺夫向笔者透露:"中俄在防止太空军备竞赛方面的技术合作,很可能从这里的讨论中找到突破口。"
最让人意外的或许是乌克兰代表的身影。尽管身处战争状态,乌方仍派出资深军事学者参会。在"战后重建与国际法"圆桌会议上,他们认真记录了中国倡导的"冲突方对话机制",并主动向中方询问"如何平衡人道主义援助与主权尊重"。这种开放姿态,与某些西方媒体渲染的"中国站队论"形成强烈反差。笔记内容的变化趋势同样值得玩味。早期西方代表侧重记录中国的军事透明化举措,如今更多聚焦于"全球安全倡议"的操作路径;发展中国家则从关注经济合作,转向深入学习"共同安全"理念的具体实践。正如一位匿名欧洲军官所言:"我们不再满足于听中国怎么说,更想知道中国怎么做——比如如何在南海问题上协调各方利益,怎样通过一带一路促进地区稳定。"
论坛首日的"局部冲突解决方式"讨论环节,注定载入史册。当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刚提出"冲突双方应遵守国际人道法"的观点,一名以色列军官突然举手要求发言,随后径直走上讲台,言辞激烈地否认加沙地带存在平民伤亡问题,并指责国际社会"被虚假宣传误导"。这一戏剧性场面瞬间点燃全场情绪。但阎教授并未被挑衅打乱节奏,他先是礼貌地请对方坐下,随后用详实的数据予以回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调查显示,加沙已有超过10万平民伤亡,其中三分之一是儿童;卫星图像证实,以色列军队在人口密集区使用了被国际公约禁止的白磷弹。更关键的是,他提出"三步走"解决方案——立即停火、开放人道主义通道、启动独立调查委员会,每个步骤都对应具体的国际法依据。
这场交锋引发的连锁反应超出预期。以色列国内媒体《国土报》次日发文承认:"中国学者提供了不同于西方叙事的视角。"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打破了国际会议中"强者主导话语"的潜规则。一位非洲代表感慨:"以前我们只能在台下听西方争论,现在终于有机会在同一个平台表达真实诉求。"中国学者的自信源于深厚的理论积淀。阎学通在后续发言中强调:"中国始终是联合国宪章最坚定的维护者——从反对单边制裁到支持巴勒斯坦入联,从斡旋伊朗核问题到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我们的行动与承诺始终一致。"这种"行胜于言"的外交哲学,让许多国家看到了不同于西方"教师爷"式的合作模式。
尽管美方代表团声称"保持沟通以避免误判",但其表现却暴露出深层次焦虑。在"大国关系走向"专题研讨中,美国代表反复强调"印太利益",却对南海行为准则、台湾问题等核心关切避而不谈。有现场观察者注意到,当中方代表提及"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时,美方团员的手指在笔记本上无意识地敲击了整整一分钟。这种微妙的互动,恰似论坛闭幕时留下的隐喻——一张被反复提及的"红线"照片。据主办方工作人员透露,这张照片拍摄于中方主旨演讲现场,背景板上"共护国际秩序"六个大字下方,隐约可见一条若隐若现的红线。外媒对此的解读五花八门:有人认为是警告,有人视之为邀请,但更多理性的声音指出:这正是中国智慧的体现——既明确底线不可逾越,又为对话留足空间。
全球南方国家的态度尤为关键。在"中小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分论坛上,印尼、墨西哥等国代表联合提议建立"非大国干预"的冲突调解机制,获得广泛响应。这种呼声的背后,是对当前国际秩序失衡的深刻反思——当某些国家动辄挥舞制裁大棒时,广大发展中国家更需要一个能真正倾听他们声音的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论坛结束后发布的《北京倡议》虽未强制约束力,却凝聚了最大公约数:呼吁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支持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推动战后重建国际合作。正如联合国副秘书长阿明娜所言:"这不是完美的文件,但它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当最后一组平行会议结束,夕阳为香山的枫叶镀上金边。1800余名代表带着沉甸甸的笔记离开会场,但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信念——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对话比对抗更有力量,合作比零和更可持续。北京香山论坛的成功,本质上是对"西方中心论"的一次温和修正。它证明,即使没有超级大国的霸权背书,只要坚持平等、包容、务实的原则,就能搭建起通往和平的桥梁。那些外军代表狂做笔记的身影,既是学习的过程,更是觉醒的开始——他们逐渐意识到,真正的安全不是某个国家的独角戏,而是所有国家的合唱曲。
展望未来,随着论坛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香山的声音将传得更远。或许有一天,当新的国际秩序蓝图绘制完成时,人们会发现,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墨迹,早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注脚。正如一位参会代表所说:"在这里,我们不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更找到了携手前行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