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要塞是日本侵华的罪证
【这座要塞是日本侵华的罪证】9月18日,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如今,硝烟散去,但那些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抗争,我们从未忘记。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这座要塞是日本侵华的罪证#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市的东宁要塞是日本侵华期间修建的军事侵略要塞。阴暗、潮湿、冰冷的坑道深处,无数冤魂仿佛仍在哭泣。这座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市的庞大军事要塞,是日本侵华罪行的真实体现,也是十余万中国劳工用生命铸就的血泪见证。东宁要塞始建于1934年6月,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苏边境修建的最大规模军事要塞之一。它北起绥阳镇北阎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宽110多公里,纵深达50多公里。在这片广阔地域上,日本人修建了大量的永久性工事,包括400多个军事堡垒和10个飞机场,曾被称作“东方马其诺防线”。首先,庞大工程是日军侵略野心的铁证。日本关东军为进攻苏联、永久霸占中国东北进而占领亚洲,在中苏边境修建了长达5000公里的要塞群,共17处军事要塞,8万个永备工事。东宁要塞是其中规模最大的要塞之一,其军事功能和建筑规模甚至远超法国的马其诺防线。这座庞大的军事工程揭露了日本关东军妄图进攻苏联的战争罪行。为了修筑要塞,日本从中国山东、河北、吉林榆树等地以欺骗手段招募劳工,还有一些是中国战俘。前前后后共有17万余名劳工参加了东宁要塞的修建。
被强征的劳工遭受了非人的待遇。东宁要塞博物馆研究员王宗仁介绍:“日本关东军在使用劳工方面采用生死轮换制,来一批死一批,死一批换一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劳工们食物严重短缺、缺乏基本御寒衣物,被迫从事高强度劳动。幸存劳工朱金环回忆道:“有次干活,饿得实在没劲,动作稍微慢了一点,一个日本兵拿起铁锹狠狠地砸在了我的左肩上。”据幸存劳工回忆,他们每天都要从要塞中向外运劳工遗体,每天最少十几具,整整拉了三年。许多劳工冻死后,被抬出去扔进万人坑。
工程完工后,为保守军事机密,日军将劳工公开或秘密处死。曾在虎头满洲第851部队服役的日本士兵加纳传三曾亲眼目睹虎头要塞猛虎山背后许多暴弃于山野的苦力尸骨。日本老兵中道园一郎在给日本杂志的一封信中写道:当要塞完成后,驻军在中猛虎山后的山涧里举行酒宴,机关枪一齐从山顶扫射,屠杀灭口。据统计,在1934年6月至1945年8月间,日军强行征用了20多万中国百姓和战俘修建东宁要塞,其中超过51000人被直接残害致死。
2025年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依法首次向社会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共计62件。这批珍贵档案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期间实施的“劳动统制”政策。档案显示,日本通过伪满政权颁布所谓《军需征发法》,将劳工征用“合法化”。其中明确规定日军拥有最高征发权,并对反抗者实施镇压。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公然违反《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将在中国华北、华东等地俘获的中国士兵称为“特殊劳工”,押送至东北从事军事要塞等危险劳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为侵略而修建的要塞最终成为了侵略者的坟墓。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零时苏联红军在大炮、坦克、飞机的支援下分三路对东宁要塞进攻。战斗持续了7天之久。8月15日,日本天皇下诏书宣布投降后,由于苏军的猛烈轰炸和日军的仓慌逃窜,日军的通讯全部中断,据守在东宁要塞中的日军不知道天皇已经投降。后来苏军用飞机将日军第三军后勤参谋河野贞夫中佐从牡丹江运来,打著白旗进入东宁要塞,向日军传达了天皇的投降诏书,日军才完全放弃抵抗。901名日军于8月28日打著白旗走出要塞。
如今东宁要塞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区,向人们展示着那段惨痛的历史。在东宁要塞陈列馆内,大量的实物和照片向人们揭示了当年日军的罪行。虎头要塞遗址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完善。2023年上半年,虎林市累计接待旅游人次210.1万,旅游收入7.81亿元。人们来这里重温历史,感受和平年代带来的安稳与幸福。黑龙江省档案馆档案整理处处长聂博馨表示,此次公布的档案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更是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美化罪行的有力驳斥。
虎头要塞最后一批901名日军于1945年8月30日放下武器。
东宁要塞战斗结束的8月30日,标志着二战的最后一场战役落下帷幕。
如今,东宁要塞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站在这些沉默的地下工事中,人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珍爱和平,反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