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高校喝蜜雪冰城需自带水杯
【河南一高校喝蜜雪冰城需自带水杯】2025年9月16日,中原科技学院许昌校区蜜雪冰城门店前的一张绿色告示,让“自带杯喝奶茶”成为全网热议话题。告示上“建设绿色校园,不提供一次性杯子,建议同学自带杯子前来购买饮品”的醒目文字,不仅让排队的学生们面面相觑,更在社交平台掀起了一场关于环保与便利的激烈讨论。短短几小时内,#河南一高校喝蜜雪冰城需自带水杯#冲上热搜榜首,网友戏称这是“全国最硬核限塑令”。
9月16日中午,蜜雪冰城门店前排起两支队伍:一队是拎着陶瓷杯、保温壶、玻璃杯甚至搪瓷缸的“有备而来派”,另一队则是空手而来的“即兴消费者”。大二学生李然举着实验室的烧杯苦笑:“500ml量程精准,就是倒奶茶时总担心洒出来。”而大四学生王琳则直接端着1.5L矿泉水瓶:“买一杯倒一杯,顺便给全宿舍带。”段子手们也没闲着:“学校限塑,但没说限‘梗’”“蜜雪:我卖的是奶茶,不是仪式感”等评论刷屏网络。
这场“自带杯风暴”并非临时起意。据校区后勤管理处负责人透露,2024年4月,该校就因商户违规使用一次性塑料碗,责令三家麻辣烫闭店整改。2025年新学期,学校正式印发《中原科技学院“零塑”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三不”原则:不提供、不销售、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覆盖校内外卖、快递、商超、饮品店等全场景。蜜雪冰城作为校内流量最高的茶饮品牌,自然成为“限塑令”的第一波“试验田”。
告示张贴首日,蜜雪冰城门店售出680杯饮品,较上周期下降42%,但自带杯比例高达91%;一周后,可降解吸管消耗量环比减少2.3万根。这些数据背后,是学生们从抱怨到适应的转变过程。
“第一次觉得环保离我这么近。”大二金融系学生张萌捧着自带的不锈钢杯说,“以前‘限塑’是新闻,现在是自己手里的奶茶。”然而,便利性的牺牲也引发争议。有学生在社交平台吐槽:“教学楼离宿舍远,堂食不便,冬天奶茶捧在手里还没走回宿舍就凉了。”更有人无奈表示:“去买可乐,商家说学校不让用传统可乐纸杯,最后只能用饭缸装。”
商户同样面临挑战。校内另一家连锁茶饮因无法解决“自带杯”交接流程,于9月1日主动歇业;蜜雪冰城则紧急采购高温消毒柜,增设“杯口冲洗区”,并培训员工“一手接杯、一手出杯”,避免交叉污染。店长陈敏坦言:“成本增加了,但这是趋势,必须适应。”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塑料污染研究中心主任王琪指出:“高校人口密集、年龄结构单一、信息传播快,是政策试点的最佳场所。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通过教育-实践-反馈的闭环,可为城市‘限塑’提供样板。”但他同时提醒:“高校‘一刀切’容易降低执行效果,应遵循‘减量—替代—重复利用’梯度原则,先易后难、先公域后私域。”
事实上,中原科技学院的探索并非孤例。2023年,清华大学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外卖袋,改为布袋“漂流”模式;2024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推出“押金杯”,学生毕业时可退还押金,杯子循环率达95%;2025年,浙江大学与美团合作上线“校园绿点”计划,可降解餐盒回收后用于焚烧发电,年处理量达180吨。
尽管初期争议不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理解并支持这项政策。研一化学系学生李阳说:“希望学校能把价格降下来,可降解杯成本别全转嫁给学生。”而大四编导系学生王琳则从创作角度发现了新机遇:“拍毕业短片找不到一次性吸管,道具组用不锈钢吸管+后期P图,效果更高级,也算倒逼创作升级。”
傍晚的操场边,晚霞映在一排排不锈钢杯上,闪着银光;蜜雪冰城的店员熟练地接过学生的“哆啦A梦”陶瓷杯,贴上可降解封口膜;广播里响起提示:“今日自带杯率93%,相当于减少塑料杯1.2万只,感谢每位师生的绿色选择!”这一刻,环保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青春仪式。
教育部《绿色学校创建指南》明确,到2025年,75%以上的高校须建成“绿色学校”,其中“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是硬指标。中原科技学院的“自带杯”实验,无疑为全国高校提供了最新案例。
“忘带杯的懊恼,是改变习惯的阵痛;‘漂流杯’的循环,是系统思维的萌芽。”校团委书记刘洋说,“当‘限塑’成为课表的一部分、成为社团活动、成为创业赛道,环保就不再是牺牲便利,而是给未来让路;不是‘少喝一杯’,而是‘换一种更酷的方式干杯’。”
带上杯子,也带上对地球的温柔——这或许才是青春最靓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