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9月17日电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生产力局)17日表示,欢迎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发表2025年施政报告,提出多项具前瞻性措施,推动创新科技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生产力局将继续积极配合特区政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落实“深化改革、心系民生、发挥优势、同创未来”,携手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全球人工智能(AI)发展枢纽,全力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议员表示:“生产力局全力支持并配合行政长官于施政报告中宣布的一系列促进创科产业发展的措施,欢迎推动AI发展及赋能中小企应用、推出‘知识产权融资沙盒’、‘发展低空经济规划行动纲领’、下调‘新型工业化加速计划’申请门槛、制定氢能标准认证、促进电动车电池回收产业发展、加速自动驾驶在港无人化、向BUD专项基金注资、成立‘北部发展委员会’等政策出台,这些措施将有巩固香港科研实力和国际地位,带动产业和社会转型升级。报告也提到全球对‘中国制造’产品需求加大,内地企业出海步伐明显加快,须把握香港出口平台优势,生产力局支持特区政府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主动招揽内地企业利用香港平台‘出海’,我们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通过新成立的‘The Cradle 出海服务中心’,为香港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赋能。今年是十五五谋划之年,新质生产力作为国家战略发展重要方向,为香港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未来,生产力局将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国际合作,助力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推动AI应用加速新型工业化 发展新能源引力绿色未来
报告提出推进AI+发展,促进AI在各行业广泛深度融合,在做好风险防范下,推动AI公务应用和商务应用,同时推出30亿港元的“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计划”,并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生产力局表示欢迎,全力支持以AI赋能跨界别升级转型,让科技发展惠及社会大众。我们乐见特区政府通过AI政务,发挥示范作用,以行动鼓励各界以高新技术提升效率,我们过去一直专注发展工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及商品化,推动新型工业化及香港AI创新发展,未来将持续推动以AI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及人才培训。
报告又提出打造绿色科技示范基地方面,推动绿色创科成果商品化,包括支持市场发展换电型电动车及自动化换电站技术等。本局一直积极推动香港新型工业化,以创新科技支持企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及绿色化,并已协助多间香港企业成功建立智能生产线。在新能源领域,我们持续推动技术突破与实践,包括新能源车辆设计、测试认证及换电站建设,确保符合香港与国际标准。生产力局将继续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助力更多内地企业通过香港走向世界。
发展知识产权经济 赋能企业创新
施政报告提出推动知识产权的融资、估值与保障,并加强对外推广,以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交易。生产力局将持续全力筹建及运营香港技术与创新支援中心(HKTISC),目标于年底正式投入运作后,加强对香港中小型创科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的支持。我们也会积极配合特区政府相关措施,向香港中小型创科企业提供专利评估,及推出为期两年的先导计划,资助专利估值以作信贷融资的参考。 全方位推动低空经济产业 构建应用生态圈生产力局支持报告提出制订“发展低空经济规划行动纲领”,促进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令香港成为低空创新应用亚太区枢纽。特区政府又将推出进阶版低空经济“监管沙盒X”试点项目,涵盖跨境路线、低空载人飞行器等技术复杂度较高的应用场景。作为目前“监管沙盒”计划技术合作伙伴,生产力局于项目技术评估中发挥关键作用,未来也会在研究、技术评估和项目协调上,提供支持。生产力局本月底将开幕“低空经济科技馆”,展示全供应链无人机科技及低空经济最新应用。
全方位支持中小企把握新机遇
生产力局欢迎特区政府向“BUD专项基金”注资14.3亿港元,扩大资助地域范围,覆盖多八个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经济体。我们也会加强宣传和协助企业通过“申请易”计划参与展览会和出口推广活动。优化措施将为香港中小企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资助,协助企业推行项目、开拓海外市场及提升竞争力。作为中小企的坚实后盾,生产力局一直携手业界,紧贴行业需求及市场趋势,通过六大重点服务及支持,包括“资助易”、“中小企资援组”、“数码不求人”、生产力学院、香港网络安全事故协调中心及“ESG一站通”,全方位协助中小企数字转型及开拓海外市场,把握市场新机遇。 展望未来,生产力局将一如既往全力配合特区政府推动创科发展,加大力度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及新兴产业发展,助力新型工业化,提升“香港制造”品牌价值,培育新型创科人才,充分发挥香港在连接国家和全球创科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香港成为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桥头堡及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