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老师成了学校争抢的香饽饽
【退休老师成了学校争抢的香饽饽】一位位鬓角花白的老者,带着数十年的教学积淀,正成为全国各地学校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他们用经验照亮讲台,也映照出中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2025年9月,陕西安康高新区的一间中学教室里,挤着五六十个不再年轻的人。他们大多数人鬓角已白,却为同一件事聚集于此——重返讲台。胡玉明是其中之一。60岁的她已退休5年,看到当地“银龄讲学计划”的招募公告后,几乎没犹豫就报了名。经过严格筛选,她在全市五名录用者中排进前二,如愿重返课堂。
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就在刚过去的8月,江苏多地一口气放出200多个银龄教师岗位。仅徐州沛县就招聘168名银龄教师,其中城区小学占140名。云南省也发布公告,计划2025年秋季学期招聘银龄教师719名,并明确正高级教师税前年薪10万元、副高级教师8万元。2018年,教育部等推出《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最初旨在调动优秀退休教师支援农村义务教育,后续延伸至西部高校教育。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2万余名退休教师参与。2023年,《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印发,进一步深化政策支持。实施两年来,全国银龄教师突破3万人,其中基础教育领域近3万,高等教育领域超3000人。
对胡玉明来说,“退休”不是职业生涯的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退休前当班主任时,她曾遇到一个学生,父亲是货车司机,母亲在外打工。孩子从五年级开始叛逆、逃学。那位父亲眼神空洞又迷茫的恳求,她一直无法忘记。于是,胡玉明开始系统学习家庭教育,先后考取了家庭教育咨询师、指导师资质。全新的知识,填补了她教育认知里的一块空白。但她渴望一个把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廖雪迎也在同一年重返讲台。和胡玉明的“主动争取”不同,她的返聘显得“顺理成章”——退休初期的那种“虚无感”,让她“感觉没什么寄托,一下子感觉自己老了”。
所以当学校向她发出返聘邀请时,廖雪迎没多考虑,一口答应。虽然她能感觉出“学生更喜欢年轻老师”,但这并不妨碍她全心投入教学。“我就只管教书,内心很平静。”那种 “被需要”的踏实感,让她觉得“自己还有用,还没老”。
事实上,招聘银龄教师已不是新鲜事。在北京海淀区一所一贯制公立学校任职的史颖姿回忆,早在“银龄教师”概念出现之前,她所在的学校就已在聘用退休教师。教学改革、政策调整、课时变化、生源波动、教师年龄断层等,都可能催生短期师资需求。年轻教师需要成长周期,“培养要花人力、财力、时间”。紧急情况下,学校等不起,学生更等不起。银龄教师经验丰富、上手快,自然成了 “应急”首选。银龄教师还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大多签短期合同,常见一年一签,“明年不扩招就不续了”。这种“候鸟式”的流动,不占编制、不评职称。
银龄招聘其实是一种“精英式”补充,“不是递个特级证书就能过”。学校最看重的是“上课能力”,“首先得把课上好,课不过关,后面都不谈”。因此,招聘门槛很高,口音、风格不合适,都可能落选。最终被聘用的银龄教师,大多有中高级职称,经验丰富,或是教学骨干,或是学校领导。他们不仅能胜任日常教学,还能带动年轻教师成长。“实施银龄讲学计划,是多赢之举。”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不少退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完全有能力返校讲学。
对农村学校来说,银龄教师还有一个隐形优势——成本低。熊丙奇分析,尤其在农村地区,“退休教师有退休金保障,相对于招聘在编教师,不需要投入太多经费”。
而当退休教师凭借经验优势成为“香饽饽”时,“毕业即失业”正成为部分师范毕业生的真实写照。在“教师过剩”“教师轮岗”等话题持续升温的当下,面向退休教师的上百个岗位显得格外醒目。不少人疑惑:为什么生源减少,学校却更青睐退休教师?近两年,有人将年轻教师就业难归咎于退休返聘,认为是老年人在“抢饭碗”。
但从数据看,《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国银龄教师队伍总量达到12万人。这与2024年全国1885.01万的专任教师规模相比,占比仍很低。熊丙奇认为,银龄教师与年轻教师并非互相挤占的关系。二者定位不同,“有些岗位年轻人不愿意去,或难以胜任的”,正好由银龄教师填补。
各地银龄教师招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2025—2026学年,广东省乐昌市计划招募银龄教师1人,要求年龄不超过65周岁,身体健康,具有中小学中级及以上职称,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龙川县计划2025年秋季招募3名银龄教师,要求具有中小学中级以上职称,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年龄也不超过65周岁。
这些银龄教师将在乡村学校驻点,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讲学活动,承担相关的教学任务。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考核合格的可以连续讲学,但一般不超过3学年。
为吸引优秀退休教师,各地提供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广东省为银龄教师提供工作经费标准为3万元/学年/人,主要用于向银龄老师发放工作补助、交通差旅补助及购买意外保险等补助。一些地区更是开出高达44万元的年薪招募退休教师赴边疆地区任教,还提供免费的宿舍、全家景区年卡和体检绿色通道等福利,体现出极大的诚意。这些举措不仅用待遇吸引人,更注重情感关怀,让退休教师感受到被需要、被重视的价值感。
银龄教师为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持。他们以丰富的经验重返课堂,缓解了部分学校师资短缺的状况,“传帮带”机制也为年轻教师铺路,实现教育经验的代际传承。但作为曾经的学校管理者,史颖姿也窥见其中的脆弱。“一年一签”的合同给学校灵活调整的空间,但也意味着当校方希望续签时,教师可能因个人或家庭原因随时离开。这种不稳定性给管理带来压力,也可能影响学生教育的连贯性。
同时,银龄教师大多不参与常规考核、不评职称。他们更像是“临时工”,参加教研和培训,却很少承担长期教学规划,也难以对学科建设做长远贡献。
银龄教师计划的实施,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教育发展的多个维度。它既体现了对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视,也反映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
走在校园里,那些鬓角花白却精神矍铄的银龄教师们,正用他们积累了数十年的教学智慧,滋养着新一代的成长。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教育是一场传承,而优秀的教师,永远不会从课堂上真正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