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市长市委书记 张国伟主动投案
【曾任市长市委书记 张国伟主动投案】9月15日,河南省纪委监委发布重磅消息: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国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已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这位曾担任平顶山市市长、新乡市委书记、河南省人社厅厅长等要职的正厅级干部,其仕途轨迹与落马结局形成强烈反差,再次敲响反腐倡廉的警钟。张国伟的仕途始于1982年。这位毕业于南阳师范专科学校的河南西峡人,以二郎坪公社管委会秘书的身份开启政治生涯。凭借扎实的基层历练,他迅速崭露头角:1992年升任西峡县副县长,两年后转任方城县县长,1997年成为方城县委书记。在县域治理的十年间,他积累了地方执政经验,为后续晋升奠定基础。2001年,张国伟晋升南阳市副市长,正式进入地级市领导序列。此后十年间,他先后调任商丘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商丘市委常委、副市长,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等职,逐步构建起跨领域、多岗位的从政履历。2013年,张国伟迎来仕途重要转折点——出任平顶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开启主政地级市的生涯。2017年,张国伟调任新乡市委书记,成为这座豫北重镇的“一把手”。在任四年间,他主导推进郑新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新乡市GDP突破3000亿元大关。2021年,他转任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掌管全省就业、社保等民生要害部门。2023年1月,张国伟当选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跻身省级决策层。
张国伟的落马并非毫无征兆。2025年7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突然接受其辞去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的请求。这一反常的人事调整,与此前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接连被查的案例形成呼应。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中央第五巡视组进驻河南开展为期两个半月的常规巡视,重点聚焦“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
“主动投案是唯一出路。”反腐败研究专家李明指出,在中央巡视利剑高悬、大数据监督手段日益完善的当下,违纪违法者已无处遁形。张国伟选择在巡视组撤离后两个月投案,既反映出其心理防线的崩溃,也印证了反腐败斗争“打虎拍蝇”的持续高压态势。
梳理张国伟的仕途轨迹,其违纪违法线索或潜藏于多个关键节点。在担任平顶山市长期间,该市曾因煤矿安全监管不力被国务院安委会约谈;主政新乡时,当地多个棚改项目陷入烂尾纠纷;掌舵人社厅期间,全省社保基金违规发放案件时有发生。这些治理乱象背后,是否存在权力寻租与利益输送,有待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调查。
“从县域到省直,从经济领域到民生部门,张国伟的履历覆盖权力监督的薄弱环节。”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分析,此类“全能型”官员的落马,暴露出监督体系对“一把手”特别是异地交流干部的约束难题。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河南查处的厅局级干部中,62%曾主政地方或执掌要害部门。
张国伟投案消息发布后,迅速引爆社交媒体。网友“豫东老张”评论:“从公社秘书到正厅级,组织培养几十年,最终却走上不归路,令人痛心!”河南省委党校教授王立峰指出:“干部腐败不仅损害政府公信力,更消耗大量公共资源用于事后纠偏。必须把监督关口前移,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张国伟投案当日,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步通报了另外3起厅局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这种“集中通报”的处置方式,彰显出反腐败斗争的规模化效应。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当反腐成为常态,个别官员的侥幸心理必将彻底破灭。”
张国伟的案例再次引发对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讨论。其仕途晋升过程中,曾三次跨地市调动、四次进入省级部门任职,这种“之字形”晋升路径虽符合干部交流制度,但也为监督跟踪带来挑战。专家建议,应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档案跨部门共享机制,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任职经历、财产状况、信访举报等信息的全程留痕。
“选人用人上的漏洞,比个别腐败分子更危险。”全国人大代表、律师朱征夫提出,可探索建立“廉政承诺金”制度,要求拟提拔干部缴纳一定比例财产作为履职担保,若任职期间发生违纪违法行为即予没收。这种经济手段与纪律约束的双重设计,或能增强制度威慑力。
张国伟的投案,既是个人道德防线失守的悲剧,更是制度监督效能的试金石。当反腐败斗争进入深水区,每起案件的查处都在重塑政治生态的基因。正如河南省纪委监委通报所言:“无论职位高低、退休与否,只要触碰党纪国法红线,必将受到严惩。”这既是对腐败分子的震慑,更是对干事创业者的保护——唯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才能让更多德才兼备的干部脱颖而出,真正实现“良政善治”的治理理想。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关键节点,张国伟案的查处再次证明: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常抓不懈。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守护好人民群众的信任,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