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集体发文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集体发文】9月14日至1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接连就预制菜话题发表深度评论与权威解读,在餐饮行业转型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键节点,为这场持续数月的舆论风暴注入理性力量。这场由企业家争论引发的全民讨论,正推动中国预制菜产业迈向标准化、透明化的新阶段。事件的导火索源于直播电商领域的一场“口水战”。9月初,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餐饮使用预制菜却未明确告知消费者,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以“行业惯例”回应,双方争论迅速升级。这场争论背后,是预制菜产业高速扩张与消费者信任缺失的深层矛盾。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4200亿元,但某外卖平台抽查显示,32%的中小餐饮商家存在“预制菜冒充现炒”现象,导致67%的消费者对预制菜产生信任危机。“这不仅是企业诚信问题,更是关乎行业生死存亡的信任危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李明指出,部分商家利用预制菜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却通过现炒价格获取超额利润,这种“信息差套利”正在透支整个行业的未来。面对舆论场的激烈交锋,三大央媒以建设性姿态介入讨论,直指行业痛点:人民日报在《预制菜讨论,在交锋中抵达共识》中强调:“餐饮业发展既要追求高效便捷,更要满足公众吃得安心、吃得明白的刚需。”文章特别指出,预制菜争议的本质是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未得到充分保障,呼吁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透明化体系。
新华社通过《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深度调查揭示,当前预制菜行业存在三大乱象:一是小作坊卫生条件堪忧,某黑作坊被查获的预制菜包中,大肠杆菌超标230倍;二是标准缺失导致“劣币驱逐良币”,部分企业通过添加过量防腐剂延长保质期;三是虚假宣传泛滥,某网红餐厅被曝光用预制菜包冒充“米其林大厨手作”。
央视新闻则从监管层面提出解决方案,援引2024年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必须明示”,并建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原料溯源、生产监控、冷链运输的全流程可追溯。
在这场关乎行业未来的讨论中,专家与企业逐渐形成共识:标准化建设成为首要任务。山东某预制菜龙头企业负责人透露,该公司已参与制定12项地方标准,涵盖原料验收、加工工艺、微生物指标等环节。“就像汽车行业有ISO标准,预制菜也需要建立自己的‘质量护照’。”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国家层面正在加快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预计2026年将出台覆盖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的全链条规范。
透明化运营正在重塑行业生态。深圳某连锁餐饮品牌率先推出“预制菜公示屏”,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菜品原料来源、加工时间、营养成分等信息。该品牌负责人介绍:“实施明示制度后,虽然预制菜销量下降15%,但复购率提升28%,说明消费者愿意为诚信买单。”
技术创新则为行业注入新动能。在江苏南京,某高校团队研发的“智能保鲜膜”可将预制菜保质期延长至45天,且无需添加防腐剂;河南某企业通过超高压灭菌技术,使预制菜的营养保留率达到现炒菜肴的92%。这些突破正在改变“预制菜=低质量”的刻板印象。
在这场行业变革中,中国经验正为全球提供借鉴。在昆明举行的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某国际食品安全组织专家指出:“中国通过‘明示制度+区块链溯源+动态监管’构建的预制菜治理体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数据显示,实施严格监管的地区,预制菜投诉量同比下降63%,而产业规模仍保持年均18%的增长。
当昆明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上,大屏滚动播放着预制菜全链条监管的实时数据时,这场持续数月的争论已显现出积极转向。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从‘要不要吃预制菜’的争论,到‘如何吃好预制菜’的共建,这场讨论本身就是行业进步的契机。”在这场关乎14亿人餐桌的变革中,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权利、企业诚信经营的底线、监管部门与时俱进的智慧,正在共同书写中国食品工业的新篇章。当预制菜不再成为“信任盲区”,当“明厨亮灶”延伸至生产车间,中国餐饮业终将在效率与品质的平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