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将行李箱从43楼抛下辩称没拿住
【女子将行李箱从43楼抛下辩称没拿住】2025年8月16日,广州增城一小区内,李某从43楼抛掷一个20寸行李箱(重4.95kg),坠落点距散步老人仅一步之遥,构成实质安全威胁。随后居民报警。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李某对其从高层抛掷行李箱的行为供认不讳,但在接受警方询问时辩称,该行为系"与同楼层住户因公共区域使用问题发生激烈争执时,因情绪激动不慎失手导致行李箱滑落"。他特别强调,抛掷物坠落区域为建筑背面的绿化带,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或周边车辆、公共设施等财产损失,且自身并无通过高空抛物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因此认为自己不构成违法犯罪。值得注意的是,事发后李某曾主动下楼查看情况,并将破损的行李箱残骸搬离现场。然而正是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了物业保安的注意,结合行李箱坠落位置与楼体结构的对应关系,警方通过调取电梯监控录像和门禁系统记录,最终锁定李某居住在43层某户。这一关键线索直接推动了案件侦破进程。基于完整证据链,当地公安机关以涉嫌高空抛物罪对李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办案民警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明确规定:"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该条款的适用不以实际损害结果为必要条件,只要行为本身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现实危险性即可构成犯罪。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据悉,当时,小区里有一位老人正慢悠悠地在楼下散步。老人穿着一件宽松的白色短袖衬衫,搭配着一条浅灰色的长裤,脚上是一双舒适的布鞋。他手里拿着一把蒲扇,一边轻轻扇动,一边哼着小曲,享受着这惬意的午后时光。他完全没意识到,一场巨大的危险正悄然降临。行李箱在坠落的过程中,发出尖锐的呼啸声,仿佛是死神在怒吼。那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刺耳,可老人却丝毫没有察觉。就在行李箱即将砸到老人的千钧一发之际,旁边一位眼疾手快的年轻人眼疾手快,猛地冲过去,一把将老人拉到了一旁。几乎是在同时,行李箱“砰”的一声巨响,重重地砸在了地上,溅起一片尘土。那声音震得周围人的耳朵嗡嗡作响,大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脸色苍白。再看那坠落点,距离老人刚才站立的位置仅仅只有一步之遥。如果年轻人出手再慢一点,或者老人反应再迟钝一点,后果将不堪设想。
很快,警方接到了报警电话,迅速赶到了现场。面对警方的询问,李某却辩称自己当时没拿住行李箱。她穿着一件宽松的家居服,头发有些凌乱,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慌乱和不安。她声称自己本来是想把行李箱搬到门口,准备等会儿带下楼去扔掉,没想到在搬运的过程中,手突然一滑,行李箱就脱手而出,从窗户飞了出去。
李某在接受讯问时反复强调“无主观恶意”,并试图以“未造成损害”作为脱罪理由。然而,警方通过现场勘查发现,该行李箱连同内容物重达4.95公斤,从130米高空坠落时冲击力堪比一辆小型汽车急刹。更关键的是,案发地位于小区绿道,属人员密集场所,坠落点距散步老人仅一步之遥,其行为已构成对公共安全的实质性威胁。
法律专家指出,高空抛物罪的认定并非以“实际损害”为唯一标准。《刑法》第291条之二明确规定,从建筑物抛掷物品“情节严重”即可入罪,而“情节严重”的判断需综合抛掷高度、物品重量、场所密集度等因素。本案中,43楼的高度、4.95公斤的重量、住宅小区的场景,均符合司法解释中“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认定标准。李某的“失手”辩解,在法律层面无法消解其行为对不特定人群生命健康的潜在危害。
案发后,李某曾下楼收回破损行李箱,这一行为本欲掩盖痕迹,却成为警方破案的关键线索。通过调取小区监控、比对行李箱特征,并结合物业提供的住户信息,警方迅速锁定43楼的李某。面对完整证据链,李某最终承认抛掷行为,但其“未触犯法律”的认知偏差,折射出部分公众对高空抛物罪的误解。
事实上,自2021年《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增设高空抛物罪以来,全国已有多起类似案件宣判。例如,2023年上海某男子从8楼抛掷花盆,虽未砸中行人,仍被判拘役四个月;2024年杭州一女子因与邻居争执抛掷玻璃杯,获刑六个月。这些案例表明,法律对高空抛物的零容忍态度已形成共识,无论主观动机如何,只要行为危及公共安全,即构成犯罪。
李某案的警示意义不仅在于个案判决,更在于推动社会对高空抛物治理的深层思考。一方面,法律需持续强化威慑力。根据《民法典》第1254条,高空抛物致损时,难以确定侵权人的,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需承担补偿责任。这一“连坐条款”与刑法形成互补,倒逼物业、业主共同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另一方面,技术手段正在成为防范高空抛物的重要工具。广州、深圳等地已试点在高层住宅安装仰角摄像头,结合AI算法实时监测抛物轨迹;上海部分小区引入“高空抛物追溯系统”,通过物品特征比对快速锁定责任人。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警方取证提供支持,更通过“技术震慑”减少潜在违法行为。
李某从43楼抛下的行李箱,最终砸碎了其“失手无罪”的侥幸幻想。这起案件再次证明,高空抛物不是“私事”,而是关乎公共安全的“公事”。当法治利剑高悬,当技术防线筑牢,当每个公民都能意识到“随手一抛”可能承担的刑事责任,我们才能真正告别“悬在头顶的恐惧”,让城市天空重归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