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龙现场迎接志愿军烈士回家
【朱一龙现场迎接志愿军烈士回家】2025年9月12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一架运-20运输机缓缓降落,搭载着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演员朱一龙作为电影《志愿军》主演,现场迎接英雄回家,一句“代替战友回家”让无数人泪目。当银幕上的“李想”站在烈士遗骸迎回仪式现场,那句“我们回不来了…你们继续前进”的台词突然有了最震撼的现实注解。朱一龙强忍泪水的侧颜特写冲上热搜榜首,这位以演技著称的演员在非表演场合让千万网友瞬间破防。
沈阳以最高规格迎接英雄归来。全城悬挂“山河无恙,欢迎回家”标语,70辆警用摩托开道护送灵车,军乐团奏响《思念曲》。运-20专机进入中国领空后,4架歼-20战机以“凯旋”为呼号护航,寓意战机护卫英烈,凯旋而归。运-20使用“跨江50”呼号,纪念志愿军前辈在1950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专机降落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时,机场以民航界最高礼遇——“过水门”的方式为英雄们“接风洗尘”。这一幕让朱一龙动容:“当水雾中出现彩虹时,我觉得那是老战士们在天上微笑。”
朱一龙与志愿军的缘分始于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为塑造教导员李想,他研读战史、拜访老兵,甚至随身携带一枚褪色的五角星徽章,那是他从老战士回忆录中“抢救”回的历史碎片。他拜访了7位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93岁的张振华老英雄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老爷子说到战友牺牲时突然站起来敬礼,那个颤抖的军礼让我瞬间理解什么叫‘活着的人要替死去的人看新中国’”。
这种沉浸式创作带来的情感烙印,在迎回仪式上形成奇妙共振。朱一龙坦言:“站在机场上,仿佛看到李想就站在我身旁。”这种“历史重叠感”源于他对角色灵魂的深度共情。
央视直播镜头记录下感人画面:朱一龙身着深色正装,双手紧握白色菊花立于迎宾队列。当载着30位烈士遗骸的棺椁缓缓经过,他始终保持着标准军姿,却在棺椁经过瞬间突然低头抿嘴,喉结剧烈滚动。
这个未被剪辑的微表情成为社交媒体疯传的“最戳心瞬间”。朱一龙后来解释:“看到棺椁上的五角星,突然想起拍《志愿军》时接触过的老兵回忆录。他们当年出征时平均年龄不到20岁,很多人临走前特意把新发的五角星徽章擦得锃亮。”
他在仪式上动情地说:“很荣幸参与接先烈们回家,山河无恙,欢迎回家。”
朱一龙的参与意外引发年轻群体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在粉丝发起的“致志愿军战士三行诗”活动中,一条留言获得3.2万点赞:“你们啃冻土豆时,会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们捧着奶茶走过霓虹街头?”数据显示,仪式后一周内,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预约量激增240%,其中“95后”“00后”占比超六成。这种“从感动到行动”的转化,印证着英雄精神的生命力。
迎回仪式直播期间,朱一龙粉丝自发组织的“烈士家书诵读”活动吸引18万人次参与。这种明星效应与红色教育的良性互动,让Z世代与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朱一龙在采访中提到的创作观颇具代表性:“演李想时我常想,如果他只是历史课本里的一段文字,后人如何感知他22岁的体温?”这种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生命体验的能力,正是新时代主旋律传播的关键密码。当朱一龙与老兵们并肩向烈士遗骸鞠躬时,两个不同时代的“青年”在精神上完成交接。正如某位网友在#最可爱的人#话题下的留言:“我们这代人的‘战场’不同,但一样需要‘李想们’的勇气。”
从银幕到现实,从历史到当下,这场跨越75年的对话仍在继续——关于信仰,关于担当,关于一个民族如何守护自己的精神坐标。
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于2025年9月12日正式归国。这是自2014年以来,中韩双方连续第十二年进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迄今已成功交接烈士遗骸1011具。
朱一龙在彩排时感慨:“英雄们出发时也是儿子、丈夫,如今他们终于回家了。”这种对个体生命的凝视让宏大叙事回归人性化表达。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张宝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能迎接烈士回家这份荣耀“太重太重了”。他说:“看完阅兵非常提气,现在祖国强大了,这些都是烈士们用命换来的。”
“山河无恙,是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答案;而我们的使命,是让这份答案永远鲜活。”朱一龙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当运-20缓缓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当朱一龙说出“李想回来了!我们会带着你们的理想继续前进”,银幕上的英雄与现实中的英烈在那一刻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英雄回家,浩气长存!这份民族的集体记忆,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