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9月12日电(记者 徐嘉仪)香港市区发展进程中,大量旧式楼宇需要重建,其中以“咸水楼”问题最受关注。
香港中通社图片
咸水楼是香港60年代至80年代的产物,当时淡水供应不足,部分承建商为节省成本,便以海水(即咸水)拌和混凝土建房。由于海水含有盐分,会造成钢筋腐蚀,影响建筑安全。
这些咸水楼到1982年才东窗事发,26座公屋楼宇被揭发有即时倒塌风险,政府立即清拆。而整体结构安全、不需要即时拆卸的问题公屋,分布在全港各区,逾30座楼宇近年已在重建计划中被清拆,也有近30座仍在修修补补。
位于香港南区的华富邨是在1968年建成,有七栋楼被揭发是咸水楼。香港南区区议员林咏欣告诉记者,华乐楼、华康楼及华昌楼早年验出混凝土不合标准,因承重墙结构不足以承受楼宇负荷,当时安排部分住户迁出,腾空地方加装钢架巩固墙身,减轻楼宇负担。
“华富邨因建筑年代较久远,我们每月都会接到十多宗大大小小的投诉,涉及外墙剥落、墙身渗水、电线外露等。”
去年,房委会公布将华富邨全邨分三期清拆及重建,先清拆的楼宇中就有咸水楼,居民可提早在2026年开始入住毗邻的新落成公屋。
同属旧楼、位于香港沙田区的沥源邨则暂未有重建计划。该屋邨完建于1975年,有5座楼宇被列为问题公屋。房屋署2010年曾进行勘查,结果显示楼宇结构状况良好,只要稍作维修,楼宇寿命可延长。
记者到沥源邨实地观察所见,大部分楼宇外墙都有大块墙皮剥落,楼宇内部虽较老旧,较高楼层也有墙皮剥落,但未见结构明显损坏或墙身开裂的情况。居民唐小姐对记者表示,顶楼天花板偶尔有渗水,房署都有修补,称自己住了20多年从来没出现安全问题,认为仍适合居住。
特区政府一直重视公屋维修和保养,楼宇结构安全由香港房屋委员会定期检验,若出现结构问题,会先进行巩固,并纳入计划按序拆除或重建。
但除了被揭发的公屋,还有其他的咸水楼未有统计。根据屋宇署纪录,截至去年底,香港有近9000栋私人住宅楼宇楼龄达50年或以上。有不少是“三无大厦”,即没有业主立案法团、物业管理公司或居民组织的大厦,欠缺维修,潜在隐患。
特区政府近年多管齐下解决难题,在推动楼宇复修重建的同时,今年启动“联厦联管”试验计划,安排物管公司联合管理邻近旧楼,令居民能以相宜的费用获得管理服务,确保楼宇的维修保养。相信随著市区重建步伐推进,不合规的咸水楼将被逐步淘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