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破纪录暴雨:行车如行船
【河南许昌破纪录暴雨:行车如行船】9月11日消息,河南许昌遭遇破纪录暴雨,部分区域12小时降雨量超160毫米,打破当地9月单日降水历史极值,导致城市严重内涝。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现场画面令人揪心:清晨时分,不少居民从睡梦中惊醒后发现,原本熟悉的小区已变成一片泽国,道路积水严重,浑浊的雨水几乎淹没了路边的石墩。行驶中的汽车如同在河面航行的船只,溅起层层浪花,许昌部分低洼路段电动车被淹,仅车把手露出。面对极端天气,当日防汛指挥部紧急公告:因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正式生效,许昌市中心城区自清晨5时起全面实施"四停"措施——停工、停业、停课、停运,同时对低洼地带、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危险路段实施封闭管理,对主要交通干道实行严格交通管制,确保人员车辆安全。气象监测数据显示,凌晨4时05分暴雨预警由橙色紧急升级为红色最高级别,林科所观测站等关键监测点累计降水量突破70毫米大关,气象部门预测未来2小时内魏都区、建安区等核心城区降雨量将超过100毫米,且可能伴随雷电、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至早晨7时,市区交通要道已出现严重积水险情:新兴路、劳动路等6处下穿隧道积水深度达2至3米,被困车辆仅余车顶露出水面,消防部门紧急调派30余艘皮划艇展开立体化救援;文峰路隧道虽未完全封闭,但两侧辅道已形成湍急"河道",裹挟着树枝、塑料瓶等杂物的洪水奔涌而下,在路灯映照下泛着白色泡沫,形成数米宽的湍急"支流",过往车辆不得不涉水缓行,部分底盘较低的轿车甚至出现熄火现象。
面对持续升级的汛情,许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于凌晨5时紧急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全市进入防汛紧急状态。尽管市政部门已提前在低洼路段部署30台移动泵车、储备5万条防汛沙袋,但本轮暴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仍远超预期。据排水部门监测,市区管网排水量已达设计峰值1.8倍,部分老旧小区出现雨水倒灌现象。
——凌晨2时至7时,市区连续5小时出现单小时降水量超20毫米的短时强降雨,按市区面积计算,相当于每小时向城市倾倒约2万吨水。家住东城区的王女士回忆:"凌晨3点被惊雷惊醒,窗外白茫茫一片,雨水像瀑布一样砸在玻璃上,根本看不清外面。早上出门时,小区积水已到大腿,电动车被冲倒一片,只能蹚水挪步,鞋子里灌满泥水。"
据许昌市气象台最新监测,9月10日20时至11日6时,全市平均降水量达56.9毫米,但极端站点数据触目惊心:许昌市林科所182.8毫米、市实验中学166.9毫米、东区实验学校158.9毫米,其中林科所站点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52毫米,接近郑州"7·20"特大暴雨期间1小时最大降水量(63毫米)的83%。中央气象台专家分析指出,许昌此次暴雨的"列车效应"显著——受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与低涡切变线共同影响,降水云团如列车般反复经过同一区域,导致累积雨量突破1961年以来历史极值。
面对严峻形势,许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地下商城、停车场等低洼部位24小时值守,并强制关闭旅游景区、终止户外体育活动。在魏都区,社区工作人员逐户排查独居老人,将37名居住在地下室的居民转移至临时安置点;建安区则调用大型抽水泵对积水严重的居民区进行强排。电力部门对12处受淹变电站实施紧急停电,避免触电事故;通信企业出动应急通信车保障重点区域信号;商务部门启动生活物资应急调配机制,确保超市粮油、蔬菜供应充足。尽管城市运转承受巨大压力,但未出现重大人员伤亡报告,这得益于预警发布及时、应急响应迅速以及市民的高度配合。
气象专家分析,此次暴雨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增多的典型案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低涡切变线稳定维持,加之城市化进程中硬质地面增加导致径流加快,多重因素叠加放大了灾害风险。许昌市气象局局长表示:“过去9月单日降水量纪录为120毫米,此次突破160毫米,说明极端降水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提升应对超标准洪水的能力。”截至11日14时,许昌市区降雨逐渐减弱,但河南东部、南部及山东南部等地仍面临大暴雨威胁。这场破纪录暴雨不仅考验着城市的防灾减灾体系,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又一现实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