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破纪录暴雨:行车如行船
【河南许昌破纪录暴雨:行车如行船】9月11日消息,河南许昌遭遇破纪录暴雨,部分区域12小时降雨量超160毫米,打破当地9月单日降水历史极值,导致城市严重内涝。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现场画面令人揪心:清晨时分,不少居民从睡梦中惊醒后发现,原本熟悉的小区已变成一片泽国,道路积水严重,浑浊的雨水几乎淹没了路边的石墩。行驶中的汽车如同在河面航行的船只,溅起层层浪花,许昌部分低洼路段电动车被淹,仅车把手露出。面对极端天气,当日防汛指挥部紧急公告:因暴雨红色预警生效,中心城区5时起“四停”,封闭危险路段、管制交通干道。气象监测:凌晨4时5分暴雨预警升红,林科所等站降水破70毫米,预计2小时魏都区等地降雨或超100毫米,或伴强对流。至7时,市区6处下穿隧道积水2-3米,被困车仅余车顶,消防用皮划艇救援;文峰路隧道未全封,两侧成湍急“河道”,洪水裹杂物奔涌,车辆涉水缓行。许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5时紧急启二级应急响应,全市防汛紧急。虽提前部署防汛物资,但暴雨强度和时长超预期,考验城市排水。
2时至7时,许昌市区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极端天气,连续5个小时内,单小时降水量均突破了20毫米的关口,形成了短时强降雨的严峻态势。这样的雨量,相当于每小时都有约2万吨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直击城市每一个角落。居民王女士在回忆起那个不眠之夜时仍心有余悸:“凌晨3点,雷声轰鸣,将我从睡梦中惊醒。睁开眼,窗外已是一片白茫茫,雨水密集得如同瀑布,猛烈地砸在窗户玻璃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外面的一切都被这雨幕遮挡得严严实实,根本看不清分毫。等到早上准备出门时,发现小区内积水已经深及大腿,电动车被冲倒得横七竖八,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地蹚水前行,挪动步伐异常艰难。”
据许昌市气象台的详细监测,从9月10日20时至11日6时,全市平均降水量高达56.9毫米,但极端站点的数据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许昌市林科所达到了惊人的182.8毫米,市实验中学也有166.9毫米,东区实验学校则是158.9毫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林科所站点在某一小时内最大降水量竟达到了52毫米,这一强度已接近郑州“7·20”特大暴雨的水平,足见此次降雨的猛烈程度。
中央气象台对此次暴雨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许昌此次暴雨的“列车效应”尤为显著。暖湿气流在低涡切变线上持续辐合,形成了源源不断的降水云团,这些云团如同列车一般,反复经过同一区域,导致累积雨量不断攀升,最终突破了历史极值。
面对如此严峻的防汛形势,许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行动,要求地下商城、停车场等低洼部位必须24小时有人值守,同时强制关闭了所有旅游景区,终止了户外体育活动,以确保市民安全。在魏都区,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排查独居老人情况,将37名居住在地下室的居民紧急转移至临时安置点,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建安区则调用了大型抽水泵,对积水严重的居民区进行强排作业,尽快恢复居民正常生活。电力部门对12处受淹变电站实施了紧急停电措施,有效避免了触电事故的发生;通信企业也迅速出动应急通信车,保障重点区域的信号畅通无阻;商务部门则启动了生活物资应急调配机制,确保超市内的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稳定市场秩序。尽管城市运转在这场暴雨中承受了巨大压力,但得益于预警发布及时、应急响应迅速以及市民的高度配合,全市并未出现重大人员伤亡报告,这无疑是对所有努力的最大肯定。
气象专家分析,此次暴雨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增多的典型案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低涡切变线稳定维持,加之城市化进程中硬质地面增加导致径流加快,多重因素叠加放大了灾害风险。许昌市气象局局长表示:“过去9月单日降水量纪录为120毫米,此次突破160毫米,说明极端降水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提升应对超标准洪水的能力。”截至11日14时,许昌市区降雨逐渐减弱,但河南东部、南部及山东南部等地仍面临大暴雨威胁。这场破纪录暴雨不仅考验着城市的防灾减灾体系,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又一现实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