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夜跑一扭头看到了校长
【操场夜跑一扭头看到了校长】9月11日消息,9月10日教师节当晚,山东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与学生一起跳操跑步,被赞“活力不输年轻人”,早在3月,就有学生夜跑时发现校长体力惊人,调侃“大学生可能跑不过校长”。据视频显示,山东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穿着衬衫+西裤,一看就是刚刚下班就到操场与学生们一起跳操,没有丝毫的架子,他的动作标准而流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活力四射的模样完全不输给身边的年轻人。跳完操后,李校长并没有停下运动的脚步,而是径直来到了跑道上,加入了跑步的队伍。据悉,因“术才”二字同“蔬菜”谐音,他被网友亲切称为“蔬菜”校长,这一文化现象绝非偶然。自2025年3月首次被拍到与学生并肩夜跑以来,这位副部级校长已多次以“非典型领导”形象出现在校园场景中:冒雨登山时拄拐杖为学生加油、毕业典礼主动蹲身与轮椅学生合影、世界读书日带领师生围坐诵读经典……这些碎片化场景通过社交媒体裂变传播,最终凝聚成“蔬菜校长”的符号化认知。这种符号革命的实质,是高校管理者对传统行政化治理模式的突破。当李术才在夜跑中与学生的运动手表比拼配速,当他在读书会与学生争辩《道德经》的现代诠释,权力等级的隐形藩篱被自然消解。正如学生评论:“他让我们相信,校长首先是位爱跑步、爱读书的老师。”
作为隧道工程灾害防控领域的顶尖专家,李术才的学术成就早已载入行业史册:其团队研发的“突水突泥预测系统”成功预警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风险,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这位“工程院士”选择将更多精力投入育人实践——他推动成立“墨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将滕州产业需求与山大科研力量精准对接;主导“文物驿站”项目,促成流失海外文物通过学术合作回归;更在毕业典礼上以“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名句勉励学子直面挑战。这种“知行合一”的治校理念,在夜跑场景中具象化为身体力行的陪伴。当被问及为何坚持参与学生活动时,李术才引用《论语》“君子务本”作答:“教育的根本在于激发人的潜能,而陪伴是最高效的激发方式。”数据显示,自其推行“校长有约”系列活动以来,山东大学学生体质测试优良率提升12%,科研创新项目申报量增长37%。
李术才的“蔬菜式”亲和力,实质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微观实践。他主导的“校领导午餐会”制度,让食堂成为解决学生诉求的议事厅;推行的“学科交叉创新工坊”,打破院系壁垒促进资源流动;更在2025年新版《山大章程》中明确写入“学生治理参与权”。这种转型契合了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层要求。教育部《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方案》强调“破五唯、立新标”,而李术才通过夜跑、读书会等非正式场景构建的“情感治理”模式,恰为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倾向提供了实践样本。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评价:“当校长愿意蹲下身子与学生平视,整个教育生态的呼吸感就回来了。”
在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中,李术才的治理实践正引发关注。对比斯坦福大学“开窗办公”制度、牛津大学“导师制”传统,中国高校管理者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智慧——将儒家“亲民”思想与现代治理技术融合,创造出既有效率又有温度的共治模式。这种模式在山东大学的实践已显现溢出效应: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山大“雇主声誉”指标跃升23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位居全球前150。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为破解“高校行政化”全球性难题提供了东方答案:当管理者愿意放下身份符号,教育才能真正回归“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本质。
从操场夜跑到文化破壁,李术才校长用五年时间书写了一部高校治理的“蔬菜哲学”——没有刻意的表演,只有真诚的陪伴;不求轰动的效应,但求点滴的浸润。当教育管理者开始用脚步丈量校园、用心灵倾听青春,中国高等教育便真正踏上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征程。这或许就是“蔬菜校长”给时代最珍贵的启示:最好的治理,是让每个生命都能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