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夜跑一扭头看到了校长
【操场夜跑一扭头看到了校长】近日,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田径场突然爆发出欢呼。正在夜跑的学生们发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正以5分半的配速完成第8圈,运动服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当这位因"术才"谐音"蔬菜"而走红的校长笑着向人群挥手时,现场瞬间变成大型追星现场——有人高喊"蔬菜校长加油",有人举起手机拍摄,连跑道边的流浪猫都驻足观望。这场意外走红的夜跑,实则是李术才坚持十年的习惯。据山东大学体育学院统计,自2015年担任校长以来,他累计夜跑里程超过8000公里,相当于绕济南二环高架路跑300圈。"刚开始学生们以为我是来作秀的。"李术才在接受采访时擦着汗笑道,"直到有次下暴雨,保安以为我不会来,结果发现校长办公室的跑步机正在运转。"这种反差萌在社交媒体引发裂变式传播。9月10日晚间,#山大蔬菜校长和同学夜跑#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三,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2亿。画面中,李术才不仅带领学生完成常规跑步训练,更即兴表演了一段自创的"工程力学拉伸操"——他将深蹲动作与隧道掘进原理结合,引体向上时讲解岩土力学,把枯燥的专业知识化作夜空下的欢乐互动。
"他跑得比我们专业运动员还稳!"山东大学田径队队长王浩然展示手机里的运动数据:李术才当晚10公里配速始终保持在5分30秒左右,心率波动不超过10次/分钟。"更厉害的是他的知识储备,跑第三圈时他突然问我:'你知道混凝土养护期和马拉松配速有什么共同点吗?'这种跨界思维太震撼了。"
这位58岁的院士校长,学术成就与运动热情同样耀眼。作为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他主持研发的"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成功预警200余次施工险情,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套系统的算法灵感竟来自长跑时的节奏把控:"就像控制呼吸频率能提升耐力,地质雷达的扫描间隔也需要精准计算。"
在山大校园里,李术才正用夜跑精神重塑学术生态。他推动的"学术马拉松"计划要求每个课题组每月举办跨学科研讨会,参会者需带着运动手环记录讨论时长与心率变化。"数据显示,当心率维持在120-140次/分钟时,创新思维最活跃。"李术才展示着手机里的监测图表,"所以我们的组会现在改在操场边开,跑完步再讨论课题,效率提升30%。"
这种"运动型管理"已产生连锁反应。据山大校医院统计,2025年上半年师生体检异常率同比下降17%,其中教职工脂肪肝检出率减少24%。更令人惊喜的是,原本沉闷的学术沙龙变得生动起来——材料学院教授开始用马拉松配速讲解纳米材料合成,文学院学者则借登山经历阐释古典诗词的意境。
这场由院士领跑的夜间运动革命,正在撕碎人们对高校领导的传统认知。当其他校长在办公室批阅文件时,李术才的跑鞋已丈量过山大八个校区的每寸土地;当同龄人感叹"老了跑不动"时,他刚完成人生第15个全程马拉松。这种身体力行的示范,比任何报告都更具说服力。
"他让我们看到,学术大师也可以是运动达人。"山大哲学系研究生李薇的话代表了许多学生的心声。在她的镜头里,李术才跑完步后蹲在草坪上,用枯枝画着隧道结构示意图,周围围满提问的学生,"那个场景就像现代版的孔子杏坛讲学,只不过背景是星空和跑道。"
这种改变正在形成良性循环。据山大团委统计,自夜跑事件发酵后,校园运动APP使用量激增400%,22个学院自发组建"学术跑团",甚至出现"用运动步数兑换实验室优先使用权"的创新激励措施。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打破了"学霸=书呆子"的刻板印象——在山大,现在最酷的表白方式是:"今晚操场见,我带着论文,你带着运动手表。"
站在操场中央,李术才在灯光下格外醒目。"教育不是把学生关在实验室里造机器,"他望着星空下奔跑的人群说,"而是点燃他们探索世界的热情,无论是用显微镜还是跑鞋。"
这场始于夜跑的破壁行动,恰似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重塑中国高等教育的生态。当其他高校还在纠结"教授该不该坐头等舱"时,山大师生已在讨论"如何用流体力学优化跑步姿势";当教育界仍在争论"减负"与"内卷"时,这里的实验室和跑道已实现无缝切换。
或许正如李术才在最新公开课《奔跑的力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既能在实验室破解微观世界的密码,也能在操场上感受宏观生命的韵律。"在这位院士校长的带领下,山东大学正以独特的奔跑姿态,书写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生动注脚——那里没有僵化的边界,只有永不停歇的探索;没有刻意的作秀,只有真实的热爱;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并肩前行的陪伴。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当领跑者放下身段,整个世界都会跟着奔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