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被免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职务
【王辰被免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职务】9月11日15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发布国务院最新任免信息:免去王辰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职务。这位在呼吸病学领域深耕四十载、曾主导新冠疫情防控技术攻关的医学泰斗,其职务变动迅速引发医学界震动。据公开履历显示,王辰自2018年担任该职务,此次调整距离其卸任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仅27天,两场关键人事更迭形成强烈关联。王辰的职业生涯堪称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缩影。1985年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等机构完成从住院医师到呼吸科主任的蜕变。2003年非典期间,他带领团队建立国内首个SARS隔离病房,首创"序贯机械通气"技术使重症患者存活率提升40%;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其团队研发的"俯卧位通气"方案被纳入国家诊疗指南,拯救数万危重患者。在学术领域,王辰主导的"肺栓塞减量溶栓疗法"改写国际治疗标准,确证连花清瘟对流感病毒抑制作用的研究登上《Phytomedicine》封面。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23项国家级荣誉,其主编的《呼吸病学》被列为全国医学院校指定教材。
"此次调整更像是专业人才的合理归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分析指出,王辰卸任行政职务后,仍保留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等参政议政与专业职务,这种"去行政化"的安排,符合国家"让专业人专注专业事"的治理逻辑。
时间回溯至2025年8月15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悄然更新领导信息:神经外科专家吉训明接任院校长。这场看似平常的人事交接,实则与当月国家卫健委通报的"董某莹学术造假事件"直接相关。该事件中,涉事学生通过伪造北科大成绩单、抄袭博士论文等手段获取入学资格,暴露出招生审核、导师监管、学术伦理审查等六大环节的系统性漏洞。
"追责范围之广、处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据通报显示,事件涉及5家机构19名责任人,包括协和分管副校长、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等中高层管理者。作为时任院校长,王辰虽未直接涉案,但作为主要负责人仍需承担领导责任。这种"连带问责"机制,折射出国家对学术诚信"零容忍"的坚定态度。
新任校长吉训明面临的挑战堪称艰巨:既要整顿6家附属医院、21个研究所的庞大体系,又要化解"非升即走"制度下青年教师的考核矛盾。但其80余项专利、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技术积淀,以及在首都医科大学推动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经验,或为协和带来数字化转型新机遇。
国务院此次人事调整呈现鲜明特征:除王辰外,同步任命王文君为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王志刚为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形成"医疗-社保-宗教"跨领域干部轮换格局。这种安排既避免权力固化,又促进管理经验跨界融合。
"王辰案例具有标杆意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高层干部在完成阶段性改革使命后主动腾挪岗位,既保持治理系统的活力,又为专业人才创造深耕空间。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我国院士群体中兼任行政职务的比例已从47%降至28%,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选择回归实验室与临床一线。
对于公众关注的"免职是否影响专业贡献"问题,王辰用行动给出答案:卸任当日,他即飞赴青海开展高原病调研,其牵头的"群医学"理论正在构建慢性病防控新范式。这种"退居二线仍守初心"的姿态,赢得医学界广泛赞誉。
站在历史维度观察,王辰的职务变动恰逢中国公共卫生体系转型关键期。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呼吸系统疾病激增、新发传染病防控压力、基层医疗能力短板等挑战,都需要像王辰这样的战略科学家持续发声。
"他的价值从未因职务变化而减损。"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在内部会议上强调,工程院将设立"王辰群医学研究中心",支持其继续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筛技术攻关。这种"人退事进"的制度安排,确保专业智慧得以延续。当暮色降临北京协和医学院,王辰办公室的灯光依然明亮。窗台上那盆见证过无数次学术争论的绿萝,在秋风中轻轻摇曳。这位曾用呼吸机拯救生命的医者,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使命——通过构建更科学的公共卫生体系,让更多人自由呼吸。他的转身,不仅是个体职业轨迹的转折,更是一个国家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对专业价值与人文精神的双重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