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合租房生娃被赶 应该搬走吗
【夫妻合租房生娃被赶 应该搬走吗】近日,广州白云区一对年轻夫妻的遭遇引发全网热议:王女士与丈夫通过自如平台合租一间房,因生育后老人帮忙带孩子被其他租客投诉,最终收到“3日内搬离”的强制通知。这场由一纸合同引发的风波,不仅撕开了都市青年“居大不易”的生存困境,更将“契约自由”与“生育友好”的社会命题推至聚光灯下。2024年1月,王女士与广州自如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租下白云区某小区合租房中的一间卧室。合同明确约定“每间房居住不超过2人,年龄限18-40岁,不得占用公共区域”。彼时,这对新婚夫妻并未预料到,这份条款将成为未来生活剧变的伏笔。2024年底,王女士诞下女儿。为照顾母婴,其母亲每日前来协助,婴儿的啼哭声、老人往返的脚步声逐渐引发同住租客不满。自如管家提供的投诉记录显示,从2025年3月起,其他租客多次反映“公共区域被婴儿车占用”“夜间婴儿哭闹影响休息”。尽管王女士尝试调整作息、减少公共区域使用,但矛盾仍持续升级。2025年9月2日,自如正式发出解约通知,要求王女士一家3日内搬离,否则将清空物品并追究违约责任。平台方强调:“合同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居住,且老人长期驻留已超出合租承载能力。”而王女士则崩溃表示:“我们是在租房后生育的,难道生孩子也要先看合同吗?”这起纠纷的核心,在于商业契约与人文关怀的激烈交锋。根据自如合同,王女士的行为确属违约——条款中“不得超过2人/间房”的约定,在签约时已被反复强调。但律师指出,广州市2022年《住房租赁标准通知》留有“弹性空间”:承租人与同住人具有赡养、抚养关系时,可突破人均5平方米的限制。
“法律并非冰冷条文。”某律所合伙人分析,“虽然合同未明确提及生育情形,但根据《民法典》第496条,格式条款提供方需对免责条款作提示说明。自如是否尽到充分告知义务,将成为诉讼关键。”目前,王女士已向当地房管部门提交异议申请,要求对“特殊情况”进行司法解释。
这场风波背后,是千万都市合租族的集体焦虑。记者走访发现,广州合租房平均面积仅12㎡/间,却常需容纳2-3人。某长租公寓管理员透露:“我们曾有租客因室友养宠物、做饭油烟大爆发冲突,最终6人集体退租。”
更值得关注的是,租房市场正悄然竖起“年龄壁垒”。自如合同中“居住人年龄限18-40岁”的条款,与近期引发热议的“65岁母亲租房被拒20次”事件形成呼应。某房产中介坦言:“40岁以上租客更难通过审核,平台怕他们突发疾病或生育添丁增加管理成本。”
这种“防患于未然”的逻辑,正在制造新的社会不公。社会学教授陈薇指出:“当租房合同开始管控生育权、年龄权,本质上是对特定群体生存权的变相剥夺。一个文明社会,不应让年轻人在‘生娃’与‘有家’之间做残酷选择。”
解决这场纠纷,不能止步于法律条文的字面解读。参照深圳、成都等地的经验,或可探索三大路径:政策兜底:将“生育友好”纳入租房监管体系。如杭州推出的“育儿家庭租房补贴”,对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额外发放15%租金补助;上海部分区域试点“合租房生育备案制”,允许符合消防标准的家庭临时增加居住人口。平台担责:长租公寓需建立弹性管理机制。自如前高管王磊建议:“可设置‘生育缓冲期’,允许家庭在婴儿1岁前适当突破人数限制;同时开发‘家庭友好型合租房’,通过隔音改造、公共区域分区等方式降低邻里冲突。”社区共治:构建租客协商平台。北京某社区推行的“合租议事会”模式值得借鉴:通过定期会议协商公共区域使用规则,设立“噪音监测员”“卫生值班表”等自治岗位,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全民共情,在于它触碰了时代最敏感的神经——在房价高企、生育率走低的当下,每个都市青年都在经历着相似的挣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平均购房年龄已推迟至34.2岁,而20-34岁育龄妇女数量较十年前减少40%。当“先立业后成家”成为无奈选择,“租房生育”便成了许多人的最后退路。
“我们不能让年轻人在签租房合同时,就预感到要失去做父母的权利。”人口学者何亚福的呼吁,道出了社会共识。解决这场纠纷,需要的不仅是法律判决,更是一场关于社会温度的集体反思——如何让每座城市不仅成为经济引擎,更能成为承载生命与希望的温暖港湾?
事件在社交媒体引发激烈争论。支持平台者认为:“成年人的选择应承担后果,不能让其他租客为你的生育买单。”网友“理性看世界”留言:“我每月花3000元租个安静空间,不是为了听婴儿哭闹到凌晨。”
反对者则指责平台“冷漠无情”。“生育是基本人权,合租房里就不能有新生儿?”网友评论获得点赞,“今天我们为合同赶走婴儿,明天就可能为年龄赶走老人,这样的城市还有温度吗?”更深层的焦虑在于,事件折射出都市青年“住有所居”与“生得起娃”的双重困境。自如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广州合租房平均租金较2020年上涨37%,而同期新生儿数量下降42%。当“生育成本”与“居住成本”形成双重挤压,年轻人不得不在“要孩子”与“保房子”之间艰难抉择。
目前,王女士与自如的谈判仍在继续。这场风波终将平息,但它留给社会的思考远未结束。当城市的天际线不断向上生长,我们是否也该俯身倾听那些蜷缩在合租房里的新生儿的啼哭?毕竟,衡量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在于它有多少摩天大楼,更在于它能否为每一个新生命留下一扇可以敲开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