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留意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排名结果令人振奋,“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一举跃升至榜首,打破过去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的局面。这一傲人成绩,不仅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卓越的创新能力已获得国际高度认可,更凸显了香港特区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推动角色。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创新实力的耀眼呈现
《全球创新指数》的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通过三项核心指标来判断世界级创新活动的集中程度,包括通过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科学论文发表量,以及今年新增的风险资本交易量。“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在过去五年间,于这三项指标上的表现都十分突出:贡献全球8.97%的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密度高达每百万人2292个;发表全球2.36%的科研论文,科学论文发表密度为每百万人3775篇;在新增的风险资本交易宗数方面,贡献全球2.94%,风险资本交易量密度为每百万人135宗。这些亮丽数据充分证明了该集群强大的创新实力,也显示了其在将创新意念转化为落地成果上的卓越能力,更体现出内地和香港作为亚洲两个最大私募基金管理中心的领先地位。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发展的强力引擎
在“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下,香港集国家支持与国际机遇于一身,一直致力于扮演“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为香港创科发展开辟新局,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1.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特区政府将创科发展放在战略核心位置,推出多项有力政策和巨额资金支持。例如,推出三个100亿元的计划,即“产学研1+计划”、“新型工业加速计划”和“创科产业引导基金”,以及“创科加速器先导计划”。这些计划旨在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推动产业发展和引导市场资金投资策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构建完善的创科生态系统。此外,政府还通过“创科创投基金”、“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等,为本地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吸引了大量私人投资。短短几年,相关基金已合共投资约11亿3千万元于过百间本地初创企业,并带动约183亿元的私人投资。
2. 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发展:在特区政府的政策推动下,香港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专利申请数量逐年递增。香港五所世界百强大学在过去两年的申请专利数目按年增幅分别为27%和23.4%。同时,特区政府积极引进和支援有潜力和代表性的创科企业来港发展,开设研发中心和国际总部。以华为为例,其在港的研究院人数在过去一年已激增至超过700人,华为亦成为过去区内贡献专利最多的机构之一。
3. 科研平台建设与国际合作: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搭建科研平台,推动国际合作。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聚焦医疗科技、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可持续发展等前沿领域,有力提升了香港在前沿科学领域的水平,强化了香港的国际竞争力。此外,特区政府完成在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工作,15所新成立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已于今年7月1日起开始运作,为香港的科研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4. 金融支持与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为创新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选择。今年以来,香港新股市场十分活跃,首七个月已迎来共53宗首次公开招股(IPO),合共集资达约1,279亿港元,名列全球第一,为创新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融资平台。同时,特区政府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合作,增强全球对香港科研环境的信心。
助力“十四五”,启航“十五五”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香港特区政府的积极政策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崛起,是大湾区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也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十五五”规划,香港特区政府有望继续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和高效配置。持续加大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升香港国际创科中心的地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全球创新版图中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笔者认为此次“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的出色表现,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也为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粤港澳大湾区必将在全球创新领域展现更强大的影响力。
(本文作者为香港再出发共同发起人、香港菁英会副主席、阳江市政协委员、河南省青联港区常委 高松杰)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