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也不待见数典忘祖的石平
【日本人也不待见数典忘祖的石平】9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布第17号令,对日本参议员石平采取三项严厉反制措施:冻结其在中国境内所有财产,禁止境内组织个人与其交易合作,并对其本人及直系亲属实施终身入境禁令。这一决定引发中日社会强烈反响,不仅因石平作为二战后首位成年后入籍并当选国会议员的华裔身份特殊,更因其数典忘祖的行径在两国均遭唾弃,成为当代国际政治中“背叛者”的典型样本。1962年生于四川成都的石平,曾是邻里眼中“别人家的孩子”。父亲作为语文教师,家中藏书逾千册,哲学典籍的熏陶使其1980年以四川省高考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8年公派赴日深造,在神户大学完成博士学位。然而,日本右翼学者的历史虚无主义话语体系,彻底扭曲了这位哲学博士的认知——1995年,他在《周刊新潮》发表文章否认南京大屠杀,将三十万遇难同胞称为“莫须有的数字”;2002年在《产经新闻》专栏中,将中国描绘为“纸老虎”,鼓吹日本突破和平宪法发展核武器。
2007年入籍日本时,石平特意前往伊势神宫举行“归神仪式”,用五分钟的入籍程序完成对中华血脉的切割。2025年7月,他凭借日本维新会比例代表身份当选参议员,成为该党巩固关西地区影响力的政治工具。但这位“归化一代”的仕途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首次宣布参选时,日本网民在2ch论坛发起“强制遣返石平”请愿,指责其“用中国人的脸骗取选票”;即便当选后,新潟县知事米山隆一仍公开嘲讽:“缩头缩脑的石平批评望月记者‘恶心’,自己却整天冲着日本人批判中国,这种行为才更丑陋。”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9月8日记者会上明确指出,石平的罪状罄竹难书:在台湾问题上,他加入“日华议员恳谈会”,叫嚣“加强与台湾关系”;在历史问题上,他诋毁福田康夫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卖国行为”;在领土争议中,他主张日本趁中国忙于南海之际夺取钓鱼岛;更在四川地震期间,公然反对日本提供援助。尤为恶劣的是,2025年当选参议员后,他立即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严重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
此次制裁依据《反外国制裁法》第三至六条、第九条、第十五条实施,形成精准打击闭环:冻结财产直击其经济利益,禁止交易阻断其政治资本积累,签证限制切断其文化认同纽带。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分析,这是中国首次对日本国会议员采取制度化反制措施,既彰显法律威严,又避免过度反应引发外交风险。百度百科迅速将其标注为“汉奸”,环球网评论称其“用中国人的身份为日本右翼递刀”,网友创作的“昭和天皇恶搞视频”获得千万点击,形成全民审判的舆论场。
尽管石平竭力扮演“比日本人更日本”的角色,但日本社会始终将其视为“异质存在”。2017年,他嘲讽记者望月衣塑子“在民主国家自我陶醉”,却遭米山隆一反讽:“你在啥风险也没有的民主国家冲着日本人批判中国,这种行为才恶心。”这种排斥在选举中显露无遗:维新会虽凭借其反华言论在关西地区获得7个议席,但政党票较2022年锐减347万票,暴露其作为地方党派的格局局限。
更讽刺的是,石平的政治投机恰逢日本政坛右转浪潮。维新会共同代表前原诚司因选举失利引咎辞职,该党在关西以外选区遭遇惨败,印证了日本学者大江健三郎的论断:“真正的右翼从不承认自己是右翼。”石平极端立场的背后,实则是利用反华情绪谋取政治私利,这种投机本质使其难以融入主流政治生态。当他在东京街头打出“守护日本”标语时,路人的冷漠眼神已说明一切——在日本严格的血统论社会,一个成年后归化的华裔,永远无法真正被接纳。
石平的悲剧,本质是知识分子的堕落样本。作为北大哲学系高材生,他本应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却选择成为文化冲突的推手。对比钱学森、邓稼先等留美学人,同样是接受西方教育,前者选择报国,后者选择背叛,价值观的分野决定人生轨迹。更值得警惕的是,石平现象暴露出公费留学监管的漏洞——如何确保海外学子“学成归国”而非“弃国投敌”,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制度课题。
从国际层面看,日本右翼势力正通过收编“归化者”构建反华舆论矩阵。维新会重用石平,正是“以华制华”阴险策略的体现。但中方此次反制措施的高明之处,在于既维护国家主权,又避免被贴上“干涉内政”标签。当石平在靖国神社鞠躬时,他已沦为权力游戏的棋子;当中方宣布制裁时,他更成为法律与道德双重审判的标本。
站在历史长河回望,石平的堕落与张本智和兄妹参拜东乡神社形成镜像——都是通过否定母国文化寻求异族认同。但历史早已证明,数典忘祖者终将被所有文明抛弃。正如网友在腾讯新闻评论区所写:“你可以剪掉脐带,但血管里流淌的中华血液,永远是你无法否认的基因密码。”这场跨越东海的审判,不仅是对一个背叛者的惩戒,更是对所有游子的警示:任何试图割裂文化根脉的行为,终将在历史洪流中撞得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