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学生报到当天遭劝退 校方回应
【自闭症学生报到当天遭劝退 校方回应】近日,一则“自闭症学生报到当天遭劝退”的新闻冲上热搜。19岁的李同学手持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录取通知书,却在开学报到时被校方以“害怕影响正常学生”为由拒之门外。这场持续数日的入学风波,不仅撕开了职业教育领域对特殊群体的接纳困境,更引发社会对教育公平底线的深度叩问。2025年4月18日,李同学通过广东省残联选拔,报考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作为广州市重点职高特教班毕业生,他凭借优异成绩在全省统考中脱颖而出,成为该专业录取的学生。5月14日,印有学院公章的录取通知书寄达家中,李昱(化名)父子悬着的心终于落地。然而,8月30日的报到现场却如冷水浇头。当李同学因写字较慢,李昱主动向老师说明孩子情况时,现场负责人当即表示:“我们不收自闭症学生。”更令人震惊的是,校方宣称“面试时不知情”,而李同学的残疾人证编号“54”明确标注其为智力四级残疾,且报考材料中残疾证为必交项。“从4月报考到8月报到,整整四个月时间,学校难道从未审核过档案?”李昱展示的聊天记录显示,他曾多次向招生办确认入学事宜,却未收到任何预警。更讽刺的是,另一名自闭症学生虽完成入住手续,仍被突然劝退,暴露出校方决策的随意性。面对舆论压力,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宣传部负责人给出回应:该项目主要面向肢体残疾和言语残疾学生,自闭症不在此列;程序瑕疵:面试教师未察觉学生自闭症特征,录取属“信息不对称”;现实考量:自闭症学生可能因社交障碍影响教学秩序。但这些说辞在铁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根据《广东省残联关于做好2025年残疾人学生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招生对象虽以肢体、言语残疾为主,但“为主”二字并不构成排他性条款。法律专家指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未将自闭症列为不予录取疾病,校方行为涉嫌违反《残疾人保障法》中“不得因残疾拒绝招收”的强制性规定。
更值得深思的是校方“影响正常学生”的论调。福建省心启航助残帮扶中心理事长张秀丽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本质是对特殊群体的歧视性归类。自闭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个性化支持融入校园,将其污名化为‘麻烦制造者’,暴露的是教育者认知的滞后。”
这起事件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李同学错失的入学机会。由于校方拖延至报到日才通知劝退,其他学校招生早已截止。李昱无奈表示:“孩子为备考推掉了所有工作邀请,现在连职高毕业证都成了废纸。”
法律层面,校方或已构成违约。福建嘉禾嘉律师事务所律师黄舟雄分析,录取通知书送达即意味着教育服务合同成立,校方无权单方解除。且学生报考时已如实提交残疾证明,不存在隐瞒病情的情形。
而制度层面,特殊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更显严峻。据统计,我国自闭症群体超1200万,但能接受融合教育的不足10%。广东省残联教育就业部工作人员坦言:“目前残联与学校的合作项目多聚焦肢体残疾,对自闭症等神经发育障碍群体的支持体系尚未完善。”
事件发酵后,广东省残联已介入协调,计划于9月9日组织校方、家长、专家三方会谈。但比解决个案更迫切的,是构建包容性教育生态的长效机制:制度保障:明确职业院校招收特殊学生的法律义务,将融合教育质量纳入评估指标;资源支持:建立“普通教师+特教助理”双师制,为自闭症学生配备专属支持团队;社会认知:通过校园开放日、融合教育活动,消除对特殊群体的刻板印象。
值得欣慰的是,部分职业院校已开始探索破局之路。杭州某技师学院自2023年起试点“星青年职教计划”,通过结构化教学和同伴支持系统,帮助12名自闭症学生顺利完成汽修专业课程。该校校长表示:“当教育者放下偏见,这些孩子展现出的专注力和创造力常常超出预期。”
李同学的遭遇,是无数特殊家庭在教育路上艰难跋涉的缩影。当一张录取通知书可以轻易撕毁,当“平等受教育权”沦为纸面文章,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年轻人的求学机会,更是整个社会对公平与正义的坚守。教育从来不是优胜劣汰的筛选场,而是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的花园。期待这起事件能成为推动变革的契机,让更多“李同学”不再因身份标签被拒之门外,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穿透偏见的高墙,真正照耀到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