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垃圾站30多只熊集体觅食
【西藏一垃圾站30多只熊集体觅食】9月7日凌晨,西藏昌都市边坝县一处偏远垃圾站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熊出没”事件。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夜幕下,30余头藏马熊(学名西藏棕熊)在垃圾堆中翻找食物,庞大的身影在探照灯下若隐若现,现场目击者直呼“既激动又害怕”。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野生动物生存困境,更引发了对高原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边界的深刻反思。当天,边坝县城附近一处海拔超4000米的垃圾站成为藏马熊的“自助餐厅”。据目击者回忆,当晚他驾车途经该区域时,发现垃圾堆中黑压压一片,定睛一看竟是数十头藏马熊在埋头觅食。“它们完全不怕人,有的甚至抬头盯着我的车灯。”这位不愿具名的目击者表示,自己在现场观察了近半小时,熊群始终未离开,最终因担心安全驾车撤离。视频画面显示,这些藏马熊体型壮硕,成年个体肩宽可达1米,体重超过300公斤。它们用前掌疯狂翻动垃圾,塑料袋、食物残渣甚至腐烂的肉类被抛向空中,现场一片狼藉。据边坝县政府工作人员证实,该垃圾站位于县城以北20公里外的山坳中,日常由环卫车辆定时倾倒垃圾,夜间极少有人活动。事件曝光后,昌都市林业和草原局与边坝县自然资源部门迅速介入调查。9月8日,边坝县政府发布情况说明,承认垃圾站存在藏马熊频繁活动现象,但强调“未发生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对于熊群聚集的原因,工作人员分析称:“近年来气候异常导致高原植被生长周期改变,加上周边牧场扩张,藏马熊的自然猎物减少,垃圾站成为它们最便捷的食物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当地林业部门曾于2023年在垃圾站周边设置“熊出没”警示牌,但已被熊群破坏殆尽。边坝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透露,目前正考虑增设红外相机监控系统,并计划在垃圾站外围加装防熊电网。“但我们不能完全阻止它们觅食,毕竟这是生存本能。”该局长坦言,藏马熊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活动范围受法律保护,人类只能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冲突风险。
藏马熊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棕熊亚种,全球现存不足5000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它们本应栖息于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草甸,以旱獭、鼠兔和浆果为食。然而,近年来多地频现藏马熊闯入人类活动区域的事件:2024年11月:那曲市申扎县一牧场遭遇藏马熊袭击,3头牦牛被咬死;2025年3月:阿里地区改则县记录到藏马熊在村庄周边觅食,持续超过两周;本次事件:单次聚集数量达30余头,创下西藏地区非冬眠期熊群聚集纪录。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专家指出,藏马熊行为异常的背后,是高原生态系统脆弱的现实。“全球变暖导致高山草甸退化,旱獭种群数量下降30%以上,藏马熊不得不扩大觅食范围。”该专家表示,垃圾站中的高盐高糖食物虽不健康,但能快速补充能量,对冬眠前需囤积50公斤脂肪的藏马熊极具诱惑。
这起事件在国际社会引发连锁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驻华代表评论称:“从北美灰熊到喜马拉雅棕熊,全球野生动物与人类垃圾的冲突正在升级。”数据显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周边社区每年因熊类破坏财产损失超200万美元;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区近年也频现黑熊闯入村庄事件。
在西藏,政府与科研机构正探索“主动干预+生态修复”的双轨模式:垃圾治理:计划在2026年前将边坝县垃圾站升级为全封闭式处理设施,配备压缩打包设备,减少食物气味扩散;生态廊道:在那曲、阿里等地试点建设野生动物迁徙通道,连接破碎化的栖息地;社区教育:向牧民发放藏汉双语《人熊冲突防范手册》,推广防熊粮仓和声光驱离装置。
“它们不是敌人,而是高原生态的晴雨表。”目击者拍摄的视频下方,一条网友评论获得点赞。这场意外相遇,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藏马熊的命运。边坝县中学已将此次事件编入校本教材,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与野生动物共享家园”;拉萨市多家旅行社也推出“生态观察游”,引导游客文明观熊。
站在垃圾站远眺,雪山依旧圣洁,但地面上零星的塑料碎片提醒着我们:当人类活动不断挤压野生动物生存空间时,每一次“熊出没”都是地球发出的警报。或许正如那位目击者所说:“希望未来我的孩子能看到活蹦乱跳的藏马熊,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这场关于生存与尊重的对话,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