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学生报到当天遭劝退 校方回应
【自闭症学生报到当天遭劝退 校方回应】2025年9月9日,广州的李昱(化名)仍沉浸在愤怒与无奈中。三天前,他带着19岁的儿子李同学(化名)拖着行李箱,满怀期待地前往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报到,却因儿子是自闭症患者被校方当场拒收。校方“担心影响正常学生”的回应,不仅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更引发社会对教育公平与特殊群体权益的激烈讨论。
李同学的故事始于2025年4月。作为轻度自闭症患者,他凭借广州市重点职高特教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广东省残联选拔推荐,报考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5月,他收到录取通知书,全家为此欢欣鼓舞——这是他首次通过正规考试获得全日制职业教育机会。
然而,8月30日报到当天,命运急转直下。因写字速度较慢,李同学在填写表格时略显吃力。李昱主动向老师说明情况:“我们孩子是自闭症,但症状较轻,生活能自理,学习也没问题。”话音未落,老师与领导沟通后直接宣布:“我们不收自闭症学生。”
“那一刻,孩子眼神里的光熄灭了。”李昱哽咽道。更令他气愤的是,校方此前从未提及限制自闭症学生入学,甚至在录取后三个月内未提出异议。当他要求书面劝退通知时,校方仅以电话告知,导致李同学错过其他学校补录机会。
面对质疑,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宣传部负责人9月8日回应称,该项目主要面向肢体残疾和言语残疾学生,面试时不知李同学患自闭症,“担心其学习状况恶化,建议转学”。该负责人强调,前两年招生中从未录取自闭症学生,并援引《广东省残联关于做好2025年残疾人学生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中“以肢体残疾及言语残疾学生为主”的表述,暗示自闭症学生不在招生范围内。
但这一解释漏洞百出。首先,李同学的残疾人证显示其残疾类别为“智力残疾四级”,属于轻度障碍,且他曾在普通小学、重点职高特教班就读,成绩优异。其次,广东省残联通知中“为主”一词并未排除其他残疾类型,今年该项目更录取了两名自闭症学生,另一名学生甚至在入住宿舍后仍被劝退。
“如果学校真的认为自闭症学生不适合,为何不在招生简章中明确说明?为何在录取后三个月才突然反悔?”福建省心启航助残帮扶中心理事长张秀丽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分明是以‘保护正常学生’为借口,对特定残疾类型的歧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国家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普通学校不得因残疾拒绝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也未将自闭症列为不予录取的疾病。
福建嘉禾嘉律师事务所律师黄舟雄明确表示:“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即视为教育服务合同成立,无合法理由不得单方解除。李同学报考时已提交残疾证,校方以‘不知情’为由推责,涉嫌违法。”
事实上,自闭症学生的教育需求并非无解。北京某特教学校校长王琳(化名)介绍,通过个性化教学计划、资源教室支持和同伴互助,自闭症学生完全能适应普通职业教育环境。“关键在于学校是否愿意投入资源,而非简单拒绝。”她感叹。
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登上热搜。网友“星空守护者”留言:“我的孩子也是自闭症,他能背下整本《唐诗三百首》,却可能因为别人的偏见失去上学机会。教育者的冷漠,比疾病更伤人!”截至9月9日,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亿次,超10万网友参与讨论。
在舆论压力下,广东省残联于9月9日介入协调,召集校方、家长及专家商讨解决方案。李昱表示,若协商无果,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我们不是要特殊对待,只是希望孩子能享有和其他人一样的机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此事件暴露出我国特殊教育体系的三大短板:一是招生信息透明度不足,二是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能力薄弱,三是残疾学生权益保护机制缺失。他建议:“应建立残疾学生入学评估与支持体系,由第三方机构评估学生适应能力,并配套专项经费支持学校改造。”
张秀丽则呼吁社会摒弃对自闭症的刻板印象:“他们不是‘问题儿童’,而是需要更多理解的朋友。今天的拒绝,可能扼杀的是一个未来的程序员、设计师或工匠。”
站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门口,李昱望着儿子曾满怀憧憬踏入的校园,心中五味杂陈。这场风波不仅关乎一个家庭的命运,更拷问着整个社会的良知:我们究竟要建造一个充满排斥的“完美世界”,还是一个允许差异共存的包容社会?
答案或许藏在李同学珍藏的录取通知书里——那上面印着的校训“厚德博学”,此刻显得如此讽刺。当教育者忘记“厚德”二字,再宏伟的校舍也不过是冰冷的牢笼。唯有让法律利剑出鞘、让制度温情落地,才能让每个“李同学”都敢抬头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