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县有垃圾场现大量藏马熊觅食
· 【西藏一县有垃圾场现大量藏马熊觅食】2025年9月5日至6日,西藏昌都市边坝县一处偏远山区垃圾场出现大规模藏马熊(西藏棕熊)聚集觅食,目击者拍摄视频显示数量达20-40头,包括多只幼熊。那座垃圾场坐落于距离县城较远的山坳之中,四周被茂密的山林环绕,平日里鲜少有人涉足,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按照既定的周期进行垃圾清运工作,到了夜间,整个垃圾场更是寂静无声,几乎看不到有人活动的迹象。昌都市林草局在面对相关情况时坦言,当地藏马熊的数量确实相对较多,不过对于具体的情况,还需要县级相关部门进行细致的核实与确认。然而,当记者就此事联系边坝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时,却遭遇了令人意外的情况,该局工作人员两度明确否认相关事件的存在,随后便直接挂断了记者的电话,这一行为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质疑,大家纷纷对事件的真实性以及相关部门的态度表示担忧。面对舆论压力,县政府后续给出了解释,称垃圾场位置十分偏远,但对于熊群出现的频率却并未作出明确说明。
藏马熊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通常栖息于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草甸和森林地带,以浆果、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然而,此次事件中大量熊群聚集垃圾场,直接指向其原生栖息地的食物链断裂。据动物行为学研究,西藏棕熊为积累冬眠所需的50千克脂肪,需在秋季摄入400-600千克高热量食物。当自然环境中的浆果产量下降或猎物减少时,垃圾场散发的腐食气味便成为不可抗拒的诱惑。更严峻的是,垃圾场中的塑料包装、金属罐等不可降解物质可能被藏马熊误食,导致消化道阻塞甚至死亡。2023年青海玉树曾发生棕熊因误食塑料袋死亡案例,其胃部充斥12公斤垃圾。此次边坝县垃圾场出现的幼熊群体,更凸显生态危机代际传递的风险——幼熊通过模仿母熊行为习得翻找垃圾的生存技能,可能永久改变物种习性。
边坝县政府回应称该垃圾场位于"离县城很远的山上",夜间由工作人员定期清运。这种"人熊时空隔离"的管理模式,在地理隔离层面具有一定合理性,却忽视了野生动物行为模式的适应性进化。藏马熊具有极强的嗅觉追踪能力,其活动半径可达数十公里,偏远垃圾场反而成为避开人类干扰的理想觅食地。基层部门的应对矛盾凸显治理短板。昌都市林草局将核实责任推给县级部门,而边坝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两次否认事件并挂断电话,暴露出生态事件上报机制的失灵。对比青海可可西里保护区建立的"野生动物活动热力图"监测系统,边坝县尚未形成跨部门的生态数据共享机制,导致熊群聚集的预警与干预滞后。
解决"垃圾场熊患"需构建"生态修复+垃圾治理+社区共管"的三维体系:
生态廊道建设:在藏马熊传统迁徙路径上种植浆果类植物,恢复其自然食物链。参考不丹王国"熊通道"计划,通过植被隔离带引导熊群远离人类居住区。
垃圾处理升级:推广高原地区适用的生物降解技术,减少垃圾场对野生动物的吸引力。青海三江源保护区已试点"太阳能压缩垃圾站",将垃圾体积压缩80%并密封处理,值得借鉴。
社区监测网络:培训当地牧民使用红外相机和GPS定位设备,建立"牧民-保护区-科研机构"的数据共享平台。四川卧龙保护区通过此模式,将大熊猫活动监测效率提升60%。
此次事件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实施之际,边坝县的治理实践为高海拔地区生态保护提供了反思样本。当垃圾场的探照灯照亮藏马熊翻找的身影,人类看到的不仅是生态危机的具象化呈现,更应意识到:每一个治理漏洞的修补,都是对生命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唯有将科学规划与基层智慧相结合,才能让高原的星空下,不再上演"熊出没"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