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弹琴:这是韩国的奇耻大辱
【牛弹琴:这是韩国的奇耻大辱】综合多家外媒9月5日报道,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4日对位于佐治亚州的现代汽车集团—LG新能源合资电池厂进行大规模突袭,拘捕了475人,其中约 300 名是韩国公民,他们被铐上脚镣、腰链,引发国际舆论哗然。韩国总统与特朗普白宫会晤余温未散,一场“执法风暴”暴露美韩关系脆弱性,评论家牛弹琴称这是韩国的奇耻大辱。占地超百万平方米的电池厂承载着韩国制造业回流美国的野心,曾被佐治亚州州长誉为“里程碑”。然而,2025年9月4日执法行动中,厂区被封锁,工人被要求停止操作并出示身份证明,现场混乱,最终工人被押上大巴车。社交媒体视频显示,数十名工人双手被铐、腰部拴铁链。CNN评价此次突袭是美国近代史上最广泛的移民突袭之一。韩国称被捕者多为持商务签证赴美加快工厂建设的工程师,有合法身份;美方则认为部分人非法滞留。特朗普关注抓捕行动,否认针对外来投资。虽美执法部门从法律层面行动似乎合理,但问题在于执法方式和程度。抓捕现场,韩国人被戴脚铐、手铐且腰部拴链子,这种粗暴执法方式引发质疑,践踏个体尊严会影响国家尊严。假设俄或日对在境内的韩国人采取类似行动,或美人在日韩遭此对待,相关国家民众定会愤怒,甚至导致外交关系恶化。
因此,此事件是韩国的奇耻大辱。所以,韩国媒体可谓集体破防。有韩媒痛骂,“这是特朗普政府对韩国投资企业的背信弃义”,“我们响应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号召,如今却遭遇羞辱性待遇。”也有韩媒分析,尽管特朗普政府声称这是对非法移民的打击,但这实际是对韩美经济合作的挑衅。要知道,一周前李在明与特朗普在白宫相谈,韩答应投资3500亿美元换美降关税,细节待谈,美却突然对韩工厂下手施压。总统回国一周美变脸,韩政府强烈抗议,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李在明指示全力解决,外长赵铉表态必要时亲赴美。最后,韩方透露经交涉将派包机接300人回国。
对此,牛弹琴评价:第一,特朗普真是六亲不认。第二,韩国人气得发抖。第三,一个越来越任性的美国。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移民执法问题,它背后反映出的是国家之间在处理个体问题时的态度和方式,以及这种态度和方式对国家关系和国家尊严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国际交往中,各国应该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尊重个体的尊严和权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个别事件而引发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护国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否则,类似这样的抓捕行动,看似是针对个体的执法行为,实则可能成为破坏国家关系、损害国家尊严的导火索。
这场突袭的时机充满讽刺意味。就在8月28日,李在明与特朗普在白宫举行联合记者会,宣布韩国将追加50亿美元投资,使对美投资总额升至260亿美元。特朗普盛赞这是"美韩同盟的新篇章",李在明则承诺"为美国创造2.5万个就业岗位"。然而,一周后等待韩国人的不是握手,而是冰冷的镣铐。
"这难道不是在大举投资后,反而遭到背弃吗?"《东亚日报》的质问,道出了韩国社会的集体愤怒。韩媒统计显示,2024年9月至2025年9月,美国遣返的27万非法移民中,韩国人仅46名。当特朗普政府以"零容忍"态度打击非法移民时,韩国公民却成为主要目标,这种选择性执法引发"政治报复"的猜测。
更令韩国难以接受的是执法方式。路透社拍摄的照片显示,被捕者被要求脸贴墙壁,执法人员用脚镣将其串联成"人链"。这种在哥伦比亚非法移民遣返中引发国际谴责的手段,如今被用于韩国公民,无疑是对盟友尊严的践踏。"如果日本或俄罗斯这样对待美国人,白宫会作何反应?"牛弹琴的评论引发广泛共鸣。
表面看,这是一场移民执法行动;深层次上,它暴露了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与移民管控的内在矛盾。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两项核心政策重塑经济格局:一方面,以关税为筹码迫使盟友投资美国;另一方面,以严打非法移民保障本土就业。但当这两项政策碰撞时,便产生了现代电池厂这样的"合规悲剧"。项目时间表揭示了这种矛盾的紧迫性。该厂原定2025年底投产,为配套现代电动汽车厂提供电池。为赶工期,现代通过层层分包加速招工,却对承包商资质审核流于形式。当地劳工律师马克·斯坦顿指出:"这类项目存在'重进度、轻合规'倾向,承包商为降低成本默许非法劳工,主企业则以'非直接雇佣'为由逃避责任。"这种灰色操作在拉美移民为主体的美国非法劳工市场中或许可行,但当对象变为韩国公民时,风险骤增。韩联社引述律师的话称,正式派驻类签证办理周期长达数月,企业常以短期签证或ESTA应对紧急工作。然而,随着HSI将调查重点转向"签证逾期滞留",这种行业潜规则正面临致命挑战。
面对这场外交危机,韩国政府的反应经历从克制到强硬的转变。突袭发生后,韩国外交部发言人李在雄首先表达"遗憾",强调"公民权益不得受不当侵害"。但当现代汽车股价单日暴跌6.3%、项目投产延期风险浮现时,首尔的克制迅速转化为行动。9月6日,韩国外长赵显宣布将赴美交涉,总统李在明指示"全力以赴解决问题"。这种高规格应对背后,是现代集团对韩国经济的特殊地位——其贡献约15%的GDP,海外投资被视为国家实力的延伸。更关键的是,佐治亚州工厂被视为"韩美制造业同盟的象征",其受辱等同于国家尊严受损。美国的回应则充满强权逻辑。特朗普在推特上强调:"他们是非法移民,ICE只是在履行职责。"这种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法律执行的姿态,忽视了外交弹性。当哥伦比亚因类似事件拒绝美国遣返飞机时,特朗普曾威胁加税50%并实施金融制裁;如今面对韩国,他显然认定对方缺乏对等反击能力。
这场风波的涟漪效应正在扩散。LG新能源宣布暂停非必要赴美出差,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韩企紧急审查在美项目签证安排。《华尔街日报》警告,若ESTA或B1签证持有者被纳入严格执法范围,在建项目可能面临工期延误与合规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日本媒体的关注则揭示了更深层的担忧。《日本经济新闻》评论称,美国政府行动表明,外资企业工厂也可能成为监管对象,包括日企在内的外国公司需提高警惕。这种普遍不安,正在动摇美国作为投资目的地的信誉。
更讽刺的是,就在突袭前三天,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宣称:"美国欢迎全球企业来创造就业。"现代电池厂的镣铐声,无疑是对这番言论的辛辣嘲讽。当强权逻辑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所谓的"投资天堂"可能瞬间变为"合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