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省份违规发养老金超8000万
【7省份违规发养老金超8000万】近期26个省份审计部门公开的当地2024年度省级(市级或自治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审计报告”)中,7个省份审计部门指出一些地方机构违规发放养老金等,涉及资金总规模已超8000万元,其中包括向死亡人员、服刑人员等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养老金等。多地审计报告显示养老保险发放问题:江苏部分机构违规发放,7市向不符条件人员及重复发放共2800余万元;河南支付监管不严,省本级及19市发放不规范涉2710余万;山东2022-2024年2市48县违规向505名死亡人员发241余万;吉林2市向15名不符条件人员发34余万;甘肃省本级及4市向135人发290余万;北京区级机构未严审,向服刑、死亡人员等发1900余万及多项违规发放;重庆因审核不健全向402人重复发177余万。违规发放养老金,是对公平正义的公然践踏。养老金是广大退休人员安享晚年的重要经济来源,其发放遵循严格的条件与程序,旨在保障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基本生活。然而,向死亡人员、服刑人员等不符合条件者发放养老金,让那些本不该享受福利的人获取了额外利益,而真正需要养老金的老人可能因资金紧张而生活质量下降。这种不公平现象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破坏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公信力,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与不满情绪。
违规发放养老金,是对财政资金的肆意挥霍。8000多万元的违规发放资金,绝非小数目。这些资金本可用于改善养老设施、提高养老金待遇、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等,以提升养老保障的整体水平。但违规发放却让这些资金流入不合规的渠道,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在当前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每一分钱都应花在刀刃上,违规发放养老金无疑是对财政资金的极大不负责任,损害了全体纳税人的利益。
违规发放养老金现象频发,暴露出监管体系的严重漏洞。从多地审计报告可以看出,违规发放养老金涉及多个环节与主体,包括支付监管不严、审核机制不健全等。一些地方机构在养老金发放过程中,缺乏严格的审核流程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发放对象的资格审查流于形式,导致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得以蒙混过关。此外,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如社保部门与公安、司法等部门的数据未能及时互通,也使得一些死亡或服刑人员的信息无法及时反馈到养老金发放系统,为违规发放提供了可乘之机。
要遏制养老金违规发放乱象,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一方面,要加大惩处力度,对违规发放养老金的机构和个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不仅要追回违规发放的资金,还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让其为自己的失职行为付出代价。另一方面,要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养老金发放的审核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审核的准确性和效率,确保养老金发放到真正符合条件的人员手中。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养老金政策的认知度和遵守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维护养老保障公平与安全的良好氛围。
养老保障是民生之基,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严惩违规发放养老金行为,筑牢养老保障“安全网”,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促进养老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期待各地能够以此次审计报告为契机,痛定思痛、举一反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杜绝养老金违规发放现象的发生,让养老保障制度真正惠及每一位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