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省份违规发养老金超8000万
【7省份违规发养老金超8000万】近期26个省份审计部门公开的当地2024年度省级(市级或自治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审计报告”)中,7个省份审计部门指出一些地方机构违规发放养老金等,涉及资金总规模已超8000万元,其中包括向死亡人员、服刑人员等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养老金等。多地审计报告显示养老保险发放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江苏、河南、山东、吉林、甘肃、北京、重庆等地共查出违规发放养老金等社会保障资金超8000万元,涉及向死亡人员、服刑人员等不符合条件对象发放待遇,以及重复发放、审核不严等问题,暴露出部分地区社保基金监管的薄弱环节。近日,审计部门披露了多地社保基金违规发放的相关情况。在北京,区级社保机构在养老金等社保待遇发放审核环节出现漏洞,竟向284名处于服刑状态或已死亡的人员发放了基本养老金等各类社保待遇,涉及金额高达1954.33万元,同时还向死亡工伤职工发放了生活护理费17.24万元。
山东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该省2个市、48个县存在违规发放养老金的问题,竟向505名死亡人员发放了养老金,金额总计241.48万元。吉林也有类似问题,2个市向15名已死亡或正在服刑的人员违规发放社保待遇,涉及金额34.4万元。甘肃方面,省本级以及4个市在社保待遇发放审核上把关不严,向135名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了养老金,金额达290.91万元。
江苏的问题较为复杂且严重,一方面,7个市存在重复发放养老金或丧葬费的情况,涉及774人,重复发放金额228.16万元;另一方面,同样这7个市还因数据比对滞后、审核不严,向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社保待遇,金额高达2574.64万元。重庆则存在向402人重复发放不同险种待遇的问题,涉及金额177.54万元。河南的情况更是触目惊心,省本级以及19个市由于支付监管不严格,违规金额累计达2710.08万元。
审计报告深入剖析了违规发放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指出社保经办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壁垒”。例如,山东、北京等地,民政、公安、司法等部门的数据未能与社保系统实现实时共享,这就导致死亡或服刑人员的信息无法及时更新到社保系统中,使得社保机构在发放待遇时难以准确掌握真实情况。而江苏、重庆等地则主要因内部审核流程松散,出现了“系统报警未核查”“人工复核走过场”等严重问题,让违规发放有机可乘。此外,部分地区在技术手段上存在短板,对重复参保、跨险种领取待遇等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进而导致重复发放问题频繁发生。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专家李明(化名)表示,养老金违规发放不仅损害参保人权益,更威胁基金可持续性。“当前需从三方面改进:一是打通部门数据孤岛,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信息平台;二是引入大数据和AI技术,实现待遇发放的智能预警;三是强化审计与问责机制,对违规机构和责任人严肃追责。”
目前,涉事省份已开展专项整改。江苏省人社厅表示,将追回全部违规资金并问责相关人员;北京市社保中心承诺在3个月内完成数据系统升级;河南省则计划将社保基金监管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审计署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推动全国社保基金审计常态化,严防“跑冒滴漏”。
此次审计暴露的问题,本质上是传统社保管理模式与数字化治理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人口流动加速、参保类型多元化的背景下,依赖人工审核和部门间“纸质函件”的信息传递方式已难以适应监管需求。唯有通过技术赋能打破数据壁垒,同时以刚性制度约束权力运行,才能筑牢养老金安全的“防火墙”。此外,公众监督意识的提升亦不可或缺——鼓励举报违规行为、公开基金使用明细,或能形成社会共治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