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9月6日电 题:盂兰节探香港祭祀文化
香港中通社记者 徐嘉仪
9月6日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盂兰节。在香港,处处可见迥异风貌:烟火缭绕的街道、上演神功戏的盂兰胜会、寺庙外的分衣施食⋯⋯大大小小的传统祭祀仪式在这座国际大都会鲜活起来。
盂兰节前夕,记者在香港仔所见,踏入黄昏的街道旁开始聚集三三两两的市民,蹲在路边焚烧衣纸,地上摆著龙眼、苹果、橘子等水果,还有酒、米饭、豆腐和豆芽等祭品。空气中弥漫著烟熏味,烟火缭绕中,人们默默祷告。
这些祭品并非随意选择,港人因“目莲救母”故事而用上特定的祭品。民间有个说法,鬼魂在地府无法进食,食物入口就化成灰烬,香港便流传一种说法:豆腐和芽菜水分高,不容易被火焚化,还要配上至少三杯酒或茶水供其解渴。
传统祭祀中,香枝通常插在香炉或米缸中。但在香港有另一习俗,港人因习惯在路边祭拜“好兄弟”,会用冬瓜作为香座,既容易插入香枝、避免倾倒,冬瓜的水分又可防止香火在路边引发意外。
一些庙宇在盂兰节有“分衣施食”的仪式,记者在香港仔一小庙所见,扎作师傅把“大士王”以竹架支撑起,放上“分衣施食”牌。相传大士王负责震慑和监管前来的游魂野鬼,使他们得到超渡,不会在阳间捣乱。
仪式后,师傅便将扎纸的大士王火化,恭送离开;寺庙人员则将糕点分发给附近街坊,令仪式不止于宗教,更赋予了社区关怀的意义。
而最为盛大的活动,莫过于潮人盂兰胜会。香港有逾百万潮籍人士,一百年前,来港谋生的潮人将潮汕地区的盂兰节习俗带来,包括神功戏、各种祭祀仪式的盂兰胜会从此植根香港,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者从香港潮属社团总会获悉,今年香港各区的盂兰胜会多达47个。
总会亦将在12日至14日于铜锣湾举办盂兰文化节,活动除了抢孤竞赛、亲子盆供堆叠赛外,还有实境互动剧场《阿囡返归》,带市民游走神功戏棚、神袍棚等,感受潮人盂兰文化中感恩及孝慈的真谛。
抛开节日不谈,港人日常生活常有祭祀元素,许多家庭即使居住面积狭小,也会在客厅角落安放神祖牌或观音像;街边不少店铺门口,都有一个土地财神的神龛,每逢初一、十五上香祭拜。祭拜祖先和无人祭祀的孤魂,都是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对无依者的关怀。
这座城市在现代化的同时,对传统始终保持尊重,当街头的祭火渐次熄灭,文化的香火仍在延续,连接著生者与逝者,传统与现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