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将在9月3日于北京隆重登场。近期诸多评论观点都谈及九三阅兵的细节与意义,但大多从国家层面去讨论,若站在香港人的视角,会否有不一样的看法?
香港中通社图片
据最新公布的消息,阅兵活动按照阅兵式、分列式两个步骤进行,时长约70分钟,编设45个方(梯)队,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大,同时在设计上做了多点创新,必然是一场盛况空前、极其震撼和有历史意义的阅兵。为何国家要主持这场国际瞩目的盛大阅兵式,对香港这个最国际化的特区,又有何影响?笔者以为可从政治、军事、外交与历史意义四个方向去看。
阅兵固然有其军事意义,这次阅兵的最大特点在于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甚至包括一批陆海空基战略重器、高超音速武器、无人和反无人装备等首次亮相的新装备。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军工的自主研发能力,也向外界及潜在对手,显示了解放军已具备应对现代战争的多维度打击和防御能力。特别是阅兵编设45个方(梯)队,展示了体系作战能力和可以在外太空、网路、电磁等新领域、新质态上的作战能力,宣示解放军全方位保护国家权威与包括香港在内的国家权益的能力。
相比军事意义,政治意义恐怕是更多人讨论的焦点,确实,阅兵是展现国家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场合。通过展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特别是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大,有助于增强国民的自豪感和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另一方面,阅兵也是对地缘政治挑战的强有力回应。透过阅兵,这无疑可以起到凝聚民族认同与爱国情怀的政治意义,香港作为国家的一部分,特别是曾在2019“黑暴”期间遭受外国势力的严重干扰,见证国力强大可以增强香港市民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
其三,国力的强大也意味著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上升,因此阅兵也展示出国际外交的意义。中国通过阅兵向世界传递其维护国际秩序与和平愿景,也有能力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同时也向世界宣导正确的二战史观,应对西方中心论的二战叙事。透过阅兵及宣传,强调中国在东方战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纠正过往被西方主导的二战史观所低估或扭曲的历史叙事,并宣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平等理念。这次阅兵也邀来了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等26国的领导人,显示出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但比起军事、政治与国际外交,笔者以为历史意义更为重要,阅兵首要目的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弘扬 “伟大抗战精神”。在胜利80周年之际,以此警示世人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坚决捍卫。香港在抗战中也有过三年零八个月的苦难,国家的阅兵对香港无疑是一堂加深国家认同,历史共鸣的“国情教育课”。
(本文作者杨莉珊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