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8月29日电(记者 崔隽)28日,A股上演“股王”更迭一幕——“国产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股价大幅上涨15.73%,报收1587.91元/股,超越“股王”贵州茅台。截至当天收盘,寒武纪总市值达6643亿元。当日晚间,寒武纪公告称,公司股价涨幅过大,投资者参与交易可能面临较大风险,并称结合实际情况,预计2025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至70亿元。有分析称,此举意在主动“降温”。
寒武纪MLU220芯片。(图源:寒武纪网站)
投资人士用“守得云开见月明”来形容寒武纪从低谷走来的这一路。此前,寒武纪深陷连续亏损和被美制裁困境,股价一度跌至46.59元的冰点。观察寒武纪此轮增长势头,一方面是企业业绩、政策利好和国产替代趋势等因素叠加驱动,另一方面其资本价值重现也是国产AI芯片加速跑的缩影。
“寒王”狂飙
从去年起,被称为“中国英伟达”“寒王”“寒武大帝”的寒武纪,股价开启了狂飙模式。8月26日,寒武纪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半年报,进一步点燃了市场的强烈反应——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 ,扣非净利润9.13亿元,较上年同期均实现扭亏为盈。
寒武纪在公告中表示,业绩增长主要由于“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持续增长,公司凭借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核心优势,持续深化与大模型、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头部企业的技术合作”。
科技媒体Techwire Asia评价寒武纪为“让英伟达流汗的中国芯片公司”,并评论道:“这不仅仅是一次企业复苏,更是中国迄今为止最确凿的证据,证明其国内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不仅能够在美国的限制下生存,而且能够因这些限制而蓬勃发展。”
高盛日前也发布研报,看好寒武纪增长前景,将其目标价从1223元/股大幅上调至1835元/股。高盛将乐观原因归结于中国云计算资本支出增加、供应链寻求多元化以及寒武纪公司自身研发投入加强等。
就在寒武纪发表半年报的同一天,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鲜明的政策信号也带动了半导体板块的整体上浮。
开创寒武纪
据腾讯科技报道,接近寒武纪的知情人士谈及最近股价和市值大幅波动时表示,“(他们)忙著保持延续性,别昙花一现了,”该知情人士透露,寒武纪董事长、CEO陈天石已给员工发了内部信,“提醒员工冷静、居安思危”。
寒武纪的灵魂人物是一对来自江西的兄弟,今年45岁的陈云霁和42岁的陈天石。两人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后来相继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从事研究工作,都参与过“龙芯”项目。
陈云霁(右)、陈天石兄弟。(图源:中科院网站)
早在2010年,他们就对利用芯片加速深度学习算法很感兴趣。但这个想法过于超前,那会儿连英伟达都还只是个卖游戏显卡的公司。况且当时国内盛行芯片“造不如买”的观念,他们想研究所谓“聪明的芯片”更难得到理解。
有学生劝他们:“别搞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了。”当时他们的课题连20万元经费都申请不下来。陈云霁曾在文章中感慨:“我们在一个学术界不认可、工业界不关心、难以发论文、难以申请项目的冷门交叉学科方向孤独前行,就像在一片黑暗中摸索。”
在2010年底的一次汇报中,兄弟俩报告了做AI芯片的设想。他们描述了一个场景:有一天机器会替代人开车,但如果机器人做模式识别的速度不够快,当它识别出前面路上的灯或者行人的时候,车已经撞上去了。所以,它一定要有很强的车载运算能力。这个通俗的比方打动了所领导,并给出了“你们说得有道理”的评价。这也坚定了兄弟俩的研发决心。
经过五年潜心攻关,2015年,他们带领一支仅有20人的团队成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
2016年,AlphaGo一战成名,宣告全球AI浪潮已至。同年,在计算所和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下,寒武纪公司成立。陈天石担任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陈云霁则继续在中科院计算所担任研究员,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陈云霁说,他们之所以给芯片取名“寒武纪”,寓意是这只是一个基础性支撑,是一个非常早期的起点——就如寒武纪那个遥远而原始的时代一样。陈天石也说,寒武纪芯片想做的是“未来无处不在的AI应用的垫脚石”。
2017年,华为发布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背后搭载的正是寒武纪1A处理器。与华为的合作让寒武纪声名鹊起。
2018年,陈天石带领寒武纪进行战略转型,从单一智能终端芯片转向“云—边—端”全场景布局,逐渐成为一家具备软硬件全栈系统能力的芯片设计公司。事后回看,其转型布局迎合了国产算力需求爆发的机遇。
2020年,寒武纪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国内AI芯片第一股。然而,华丽开局之后,寒武纪连年陷入亏损泥潭。2020年至2023年,寒武纪归母净亏损分别达到6.59亿元、11.11亿元、15.79亿元、10.43亿元,股价也一路下跌,跌幅一度高达84%。其中,2022年12月,美国单方面将寒武纪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此后寒武纪在供应链、技术交流等方面也受到了诸多限制。尽管艰难如此,陈天石仍然坚持研发投入。
转机在2024年来临。这一年,寒武纪推出思元590芯片,这是一款采用7nm工艺的国产芯片,在推理场景能效比上已超越国际巨头,几乎支持所有国内主流大模型,已被应用于字节跳动、百度、阿里云等企业的云端大模型训练,以及省级智算中心项目等。
在当时国内AI模型爆发和地缘政治影响的背景下,寒武纪作为"英伟达替代者"的价值被市场重新发现。仅2024年一年时间,寒武纪股价就上涨了387%,市值涨幅超过2000亿元,被称作“2024年股王”。
据报道,寒武纪正在开发旗舰产品思元 690,取代思元590系列。预计新芯片性能将接近英伟达的 H100。
AI芯片行业热度上升,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上周,DeepSeek对外表示,其V3.1版采用UE8M0 FP8的参数精度格式,是“针对即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激发对国产AI芯片新一轮发展的预期。
中国AI 芯片市场正处在高速扩张期。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的AI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425.37亿元,激增至2029年的1.34万亿元,2025年至202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3.7%。
与需求爆发相对应的是产能增长。英国《金融时报》27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中国芯片制造商计划明年将全国人工智能处理器的总产量扩大至当前的三倍,以加快降低对英伟达芯片的依赖。消息人士透露,一家专为国内头部企业生产AI处理器的晶圆厂正紧锣密鼓筹备,最快将于今年年底投产。另有两家工厂预计于2026年投入运营。
据研究机构伯恩斯坦分析,中国AI芯片国产化的比重将由2023年的17%跃升至2027年的55%,英伟达等美国芯片供应商在中国市场比重将由2023年的83%大幅降低至2027年的45%。
长期以来,美国的出口管制似乎“适得其反”,反而让中国AI芯片行业获得发展动力。在巨大的内生需求驱动下,一个旨在实现技术自给自足的中国国内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发展。(完)
上一篇:香港早间新闻速览(9月1日)
下一篇:香港9月1日报章社评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