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划定清晰路线图,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普及率超70%、2030年智能经济成为核心增长极的阶段性目标。在此框架下,香港凭借“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科研创新能力,可在国际合作、资本融通、人才培育三大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助力国家构建人工智能全球竞争新优势。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片
香港天然具备跨境协作基因。在《意见》强调的“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指引下,香港可依托上合组织框架下的《中国—上合组织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建设方案》,搭建“技术标准互认+数据安全流通+产业协同创新”三层合作机制。例如,2025年香港数码港与广州数据交易所、中国联通国际签署的跨境合作备忘录,已成功将内地金融风控、医疗健康等成熟场景引入香港,并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标准合同》实现数据合规流动。这种“内地孵化、香港落地、全球推广”模式,可复制至更多地区,形成跨区域解决方案。
构建“离岸+在岸”双循环资本生态
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在《意见》提出“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的资本需求下,可发挥“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作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例如,特区政府2025年财政预算案中提出的“人工智能研发院”,已设立100亿港元技术转化基金。
《意见》强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香港凭借五所全球百强大学及产学研协同机制,可打造“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商业应用”的全链条人才孵化体系。在基础层面,香港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实验室”已与华为、商汤科技共建联合研究院,培育出300余名既懂算法又熟悉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更具战略意义的是,香港可借助“优才计划”“高才通计划”吸引全球顶尖人才。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流动,使香港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的“旋转门”与“中转站”。
香港的独特价值,在于能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产业—资本—人才”四维解决方案。当内地聚焦于“人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农业”等垂直领域时,香港可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将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成熟场景标准化,通过RCEP、CPTPP等协定推广至“一带一路”国家。例如,将“AI+跨境支付”系统嵌入大湾区数字贸易平台,可降低东盟国家30%的贸易结算成本;将“AI+碳交易”模型与香港交易所的绿色金融产品结合,可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
香港正从“国际金融中心”向“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枢纽”跨越。当“香港智慧”与“国家力量”深度融合,不仅能加速实现《意见》提出的2030年智能经济目标,更将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本文作者叶棚为亚洲人工智能教育与未来科技学会青年委员)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