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屠海鸣:国际化流光溢彩,烟火气袅袅升腾
创始人
2025-08-28 13:03:05
0

“敲锣上市”是香港交易及结算所的惯例。今年以来,港交所的锣声频繁响起,震耳欲聋,甚至出现了一天敲了六次锣的奇观,令全球瞩目!

图为中环香港交易所。香港中通社图片

数据显示,截至7月25日,今年已有52家公司登陆港股上市,港股IPO首发募集资金已达1273.6亿港元(约合162.74亿美元),创2021年以来新高。

与港交所的锣声相互呼应的,是海洋公园的欢声笑语。大熊猫龙凤胎“加加”和“得得”8月15日正式满1周岁,许多市民和外地游客蜂拥而至,为“大熊猫龙凤胎宝宝”庆祝生日。

香港现在有6只大熊猫,是除内地以外拥有大熊猫最多的地方。自从大熊猫数量增加,“国宝明星”自带流量,海洋公园人气升腾,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欢乐海洋”。今年5月和6月的入场人次,比去年同期上升19%。

股市和海洋公园从不同角度折射出香港经济整体上升的喜人势头。特区政府统计处近日发布《2025年半年经济报告》则用详尽的数据印证了这一事实。

报告显示,香港第二季度实质本地生产总值(GDP)按年增长3.1%,略高于第一季度的3.0%,实现连续第十个季度正增长。

近来,有人看到香港街上有店铺关门结业,便武断地得出结论:股市热闹非凡,本地消费一落千丈,香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冰火两重天。

这种说法有失偏颇。随著网购兴起,线下店铺萎缩,是转型之痛,不能用“国际化”和“本土化”去解释。在香港,两者完全是兼容并蓄、并行不悖的现象。

事实上,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股市畅旺,“国际化”流光溢彩;香港也是一个很有烟火气的城市,本地消费回暖,烟火气袅袅升腾。

制度对接全球,国际化成色十足

香港金融业的这些靓丽的数据令人振奋,出乎许多人的预料:

今年上半年,香港证券市场市值增至42.7万亿港元,较去年增长33%;

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注册基金数目达976个,按年录得超过44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增长285%;

截至今年4月底,香港银行存款总额超过18万亿港元,较2022年6月底增加了约19%;

今年第一季度,全港新单总保费达934亿港元,与2024年一季度相比增长43.4%。

现在看来,曾经喧嚣一时的所谓“金融遗址论”,早已成为一个笑话!

金融业的强势复苏,可以从两个角度观察分析。

其一,看“外因”。美国掀起反全球化的浪潮,特别是有人多次威胁,要把中国企业赶出美国股市。这向中国企业、以及其他国家的企业都敲响了警钟,纽约不再是企业首选的国际募资中心,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魅力凸显。

其二,看“内因”。这些年来,无论别人怎样说,香港都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比如,上线跨境支付通,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建设亚洲领先的绿色金融中心;发布《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打造数字资产领域全球创新中心的政策框架,等等。

金融业的繁荣,体现出香港在经济全球化大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香港既可以为国际资本“避风”,也可以令国际资本“增值”。

香港的制度对接全球,为企业融资和国际化提供平台。香港并未“变成一个内地城市”, 而是“国际化”的成色十足,对资本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消费已渐回暖,市井气开始聚拢

今年的暑假已接近尾声。今年,内地游客的“暑期香港游”异常火爆,从入境口岸,到热门景区;从闹市街区,到演唱会和足球比赛现场,从顶级酒店,到街边餐厅,人头攒动的场景再现。

《2025年半年经济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共录得约2400万人次的访港旅客,同比上升12%。同时,私人消费开支同比实质增长1.9%,环比大幅增长3.4%,扭转了此前连续四个季度的萎缩态势。

过往,内地游客赴港是“单向流动”;如今,“港人北上”和“北人南下”的“双向奔赴”已经常态化。行政长官李家超带领特区政府极力推动“以文塑旅,文旅融合”,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上任以来,真抓实干,深孚众望,打出文旅转型升级的“组合拳”。加之启德体育园启用,令本港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的硬件更好。文旅融合发展呈现新气象,也拉动零售、餐饮、酒店、运输等行业回暖。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是:楼市出现触底反弹。今年第二季住宅物业买卖合约总数为16574份,环比大增37%;住宅售价季内回升1%,结束了连续两季跌势。

观察分析这一变化,应该说,特区政府的“加减法”政策功不可没。

其一,“减法”:特区政府于去年2月全面实施楼市“撤辣”政策,撤销针对住宅物业交易的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等措施,减少了购房者置业的支出。

其二,“加法”:政府“抢人才”计划带来了“购房增量”,截至今年上半年,各类引进人才计划已批出33万份,约22万人已经抵达香港,远超3年引入10.5万名人才的目标。非本地买家积极入市,是推动香港楼市上行的重要因素。

生产性服务业,长期稳定强引擎

《2025年半年经济报告》还显示,今年上半年,香港服务输出延续第一季度的强势,第二季实质增长7.5%,较首季6.3%进一步提速。显示出本港服务业上升的强劲势头。

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香港的金融、贸易、航运、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服务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如今,香港发挥这一优势,既是贡献国家的使命,也是实现自身更好发展的需要。

从国家大局看,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体量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力支撑。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是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由中国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纵深推进。如此庞大的经济规模,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而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中国必须更多地依托自己的服务业体系,减少对国外机构的依赖以规避风险,这正是香港贡献国家的时机。

从香港实际看,香港有条件把生产性服务业做到“傲视群雄”。与内地其他城市相比,香港具有“两文三语”、“自由港”和普通法地区的天然优势,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高,且已拥有成熟的服务体系,是任何一个内地城市无法比拟的。与许多国外城市相比,香港是外资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最佳“跳板”,可以为跨国公司提供一系列专业服务,是任何一个外国城市无法比拟的。

基于以上两点,做强做大生产性服务业,是香港继续提升国际化水平、提振本地经济的关键之举,特区政府和相关业界应持续加力。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非常关注香港的经济发展,在和特区政府官员的交流中经常指出,香港要善于在国家大局下谋划自身发展,在“国家所需”和“香港所长”上找切入点,把握好这一点,就稳住了阵脚,蓄积了前行的能量。

港交所的锣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香港的街头巷尾处处人流涌动、熙熙攘攘,在“国际化”流光溢彩、烟火气袅袅升腾之中,香港肯定还会越来越香!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内地五一黄金周将至 香港积极统... 香港新闻网4月9日电 内地劳动节黄金周将至,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9日召开会议,统筹一连五天内...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